你喜欢从陡峻山间激越而下,我喜欢在平缓村落静静流淌,你是瀑布,我是小河!生活如水流,形式迥异,千姿百态。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是不容易。生活是什么,就是父母把你生下来,得靠你自己活下去。”—《大生活》
生,是父母的事,但活下去是你自己的事。为什么要活下去?简单而论,既然是造物主的选择,活着便是无法拒绝的宿命,也是最孤独的恩赐。
初一的时候学语文偶遇一篇短文,老师要求我们背诵,我读了很久,还是觉得生涩,不但背不出来,连看懂也很难。课文始终都在写杨树,它日夜不停地张开枝叶,任凭春风的吹拂,不惫不倦。种子飞向四方,有的落在了岩石,有的落在了水塘,有的始终随风飘浮消失在远方。结尾有一句像是这样写的:我相信有一颗种子落在了大地,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它开始发芽生根,汲取养分努力生长。”当时我仅觉得是作者对杨树简单的偏爱,无法理解它的深蕴,后来也就慢慢把它淡忘。
现在,我的生活依然平淡,却开始有了对人生的思索。读了一点书,也经历了一些事,感觉到生命这份厚礼的沉重。有生必有死,生死亦大矣,或许对死亡理解得深刻,能更好地读懂生命。
今年暑假,听到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议论高铁追尾事故。跟2008年议论四川地震有些不同,人们讨论的不是生命在灾难中有多么顽强,而是铁道部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一个网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生命最多的国家对待生命的态度也不一样。生命是否如商品,也当遵守价值规律,多了就低贱到该任人销毁?真是生的计划,死的随机!生命之线细如丝,随意就能被人掐断。
世界太矛盾,让你生了,随后紧逼着你死。但仍有很多人坚定地活着,直到再也躲不过死神的降临。
史铁生先生一生都活在疾病的阴爪之下。年轻时到农村插队的几年估计是他最愉悦的时光,之后伴随半身瘫痪、尿毒症,他的生活变得暗淡,一度想自杀,因为活着太遭罪,但他终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活着,他开始写作,用生命书写生命。“死是不需急于求成的事,是必将到来的节日。”死亡离他近在咫尺,所以不会孤独。不畏惧死,怎畏惧活。他的境界之高,思想之远,无人能及。
我父亲出车祸住院的那些日子,我几乎都陪在他身边。医院不是个好地方,空气浑浊,气氛沉闷。我在抢救室呆了半个月,除了照顾不省人事的父亲,就是看着危重病人被送进来,又拖着血淋淋的脑袋被送出去。我见证了两个生命的终结。有一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说是他的母亲。他被送进抢救室的时候深度昏迷,双眼大睁,头上全是血。他骑摩托车时为了躲开卡车一头撞到了树上,大脑已震坏,医生说很难抢救过来,即便可以也会是植物人,但还是决定放到抢救室。他就在抢救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七天,期间全身插满了管子,喉部被切开接上高压氧罩,每一次呼吸似乎都有万斤重,却仅仅是为了能进行下一次的呼吸,他的身体一直如铁般保持着刚进来的姿势,没有丝毫的变动。在他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来到了他的房间,触摸了一下他的手,还有正常的体温,但血压很低,心率很高。他母亲及身边的亲人都明白死亡就要降临,却没有放弃救治的努力,尽管每天都要流失几千元的费用。清楚地记得他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知道活过来的希望很小,我还是给他十天的时间,毕竟出生过一次,活到这么大不容易,不能轻易就这么放弃,现在只要把氧气管一拔立刻就死了,可以省好多钱,但我不能这么做。”第二天,他的血压剧降至零,医生和亲人都觉得活是不可能了,最终拔出了氧气管,医生最后一次按压了他的胸部,直到生命体征全无。他是真的死了,相信他母亲的话能抚慰他不安的灵魂。
虽然父亲醒过来了,他又成功地逃过了死亡,但我心里一直布满阴霾,我十足地感到死是那么轻而易举,活下去却是多么艰难。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见死必救的潜意识,都有不顾一切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内心冲动。父亲刚会说话的那一刻,我就告诉他要坚持活下去,在历经了人祸、天灾和自寻短见造成的众多悲剧之后,趁生命还眷顾,应当赶紧活下去。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