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音乐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它不但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让孩子们愉悦,还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去想象音乐表达的故事情节和内涵来提高孩子们对艺术的感受力和欣赏水平。音乐也是一种集体活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或在听力方面有先天残疾的孩子来说,创建一个让他们和其它同学分享自己的音乐感受并和他们一起进行唱跳和乐曲创作等音乐活动的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自律能力,让他们通过欣赏和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来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得社会满足感。
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当音乐老师的经历来看,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看到自己的进步,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坚持以培养幼儿兴趣为中心,用一些更有趣味的教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让他们多听多唱;有目的的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知识的环境,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
具体来说,3-5岁的孩子的注意力最多也就维持15分钟,不管乐曲表达的内容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15分钟以后他们都会分心去看或玩别的东西,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呢?
首先,创设环境是培养幼儿注意力的必要手段。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教室里发生的一切,外部环境是指教室外的自然环境和其他影响上课的因素。不管是哪种环境,其中的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例如老师讲课的语气语调,窗外的雨或窗台上停着的一只鸟,这些无不影响儿童上课时的集中力,引发他们去探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说:“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音乐欣赏是一种抽象的音乐活动,它取决于教师的传授和环境的支持两个方面,因此,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在环境设置中结合与教育有关的事物,以情景问题的设置增加孩子的认知冲突,并通过自己语音语调和手势等教学语言的变换使课程内容更具趣味性,吸引孩子们主动听下去。
其次,不要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来评判孩子的感受正确与否,而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关注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有多深。由于孩子们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首旋律对于他们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的孩子家庭和睦,物质条件丰富,生活一帆风顺,没有遇过逆境,他只会简单的把这首曲子定位成一首雄壮,催人奋进的曲子;反之,那些有心理阴影,经历过家庭变故或贫穷的孩子,听到这首“命运”会让他们想起自己被人欺压的过程,更加坚定了他们反抗,改变命运的决心。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幼儿来说,音乐的欣赏力没有高低之分,有的只是建立在他们原有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感受的差异性。理解了这点,优秀的音乐教师就应该明白想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书本上的一样或是跟班里的大部分人相同,而应该更多关注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有多深。
第三,利用丰富有趣的材料,促进幼儿注意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法要求在每个活动中都要做到让幼儿有材料可操作,并引发幼儿进行探索、创造性地操作。音乐欣赏活动中常用的引发孩子兴趣的材料有很多:如乐器、手花、图谱、标志、等等。教师可根据音乐的性质、内容进行选择。例如在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的活动中,刚开始时我利用图谱组织学生欣赏乐曲,孩子们看到了有趣的图谱,跟着音乐欣赏了两遍后,有些学生不感兴趣了,注意力不集中又讲不出乐曲的特点。于是我及时地采用了风车和彩带,引导孩子们跟着音乐边玩风车边学着风车转动,到柳树下就引导孩子们拿着彩带学着柳树摇摆。孩子们说:“音乐跟着风车滚动起来了,柳条和彩带也跟着乐曲的节拍跳舞”,于是在轻松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乐曲的旋律,很快说出了乐曲欢快、流畅的特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