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上了远赴他乡的旅途,也是第一次离开了故乡;第一次,走向大学的殿堂,却是又一次离开了故乡。从此知道了,还会有无数次的第一次,第二次,别离我的故乡。每一次的离别,都带着一份不舍,一份感伤。尽管不愿,却也总告诉自己,离开不是永远的离开了,短暂的别离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成就未来,至始至终都是在与故乡一路风雨同行。
城市的生活节奏紧张,车水马龙,可谓热闹非凡,然而缺少了一份宁静和淡然。落雨纷飞,微风凛然,故乡的一幕幕时时刻刻都在脑海里闪现,拼凑出一幅幅完美的图画。我的故乡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农村,然对于不追求卓越生活的人而言,也算是应有尽有,更多的是那一份宁静和淡然。溪径流水,崇山峻岭,乡风人情,环境虽不可比拟于名山大川,溪涧瀑布之美景,然也可谓超然于自然之美。难得的是有着城市曾经拥有而现今已缺少的新鲜的空气和质朴的氛围。晨曦,沐浴于阳光之下,任凭亲新的空气自由进出;夜晚,夜观星象,月光一泻千里,似有荷塘月色之美,真是别有一番享受的感觉。
回忆儿时的故乡,是那样的古朴自然,却也是那样的颓废。山是久远时代的山,水是清澈见底的水,建筑是较之现当代衰败,大多数都是土房子式的特色,没有多余的水泥。两层楼房,楼板是经木板拼凑加工而成,屋顶则沿袭古老的瓦片排放特色,一层楼地板是土地,用扫帚清理,到头来,尽是一层土灰。家具也是稀稀拉拉的摆放着,大多是木头做成的。这样的一座房子,可谓简陋之至。所谓的马路,可不像现今的马路,尽是水泥路,说有多方便就有多方便。而那时的马路虽也叫马路,然条件却是极其的差,原原本本的就是一条土路。无雨时,来来往往的车辆,犹如一把长而笨重的大扫帚,扬起落地,就是一阵的沙尘暴。下雨天,行走在路上,更是难以忍受,泥泞的道路,坑坑洼洼,车辆飞奔疾驰,怎样躲避都是一身的泥土。村民的生活条件大部分来说并不好,商店分布很少,商品供应稀少,交通不便,却总还要来往于县城奔波。辛苦清贫,不言而喻。
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经济腾飞,海峡西岸的建设也正如日中天的进行着,十几年过去了,各个地方的面貌都焕然一新,我的故乡也进入了这一行列。而今每次回乡,心中都是一份喜悦,亲眼见证了故乡在经历着成长,而我的成长也伴随着其成长。土房子越来越少了,别墅型的居室越盖越多,俨然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居室布置接近现代化,各式各样的家具应有尽有。生活水平跨大步的前进,商店分布交错,超市也踊跃地挤进了这一行列,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不需再苦于劳碌奔波了。值得一提的是,马路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马路,水泥地一泻千里,交通极其的方便,随时出门随时坐车。这样的一种变化着的生活与农村的特有乡村文化环境相结合,真称得上享受了。
坐在回乡的汽车里,行使在高速路上,较之于我听到的几年前的回乡速度,不知快了几倍。不多时间的路程总是满载着一路的风景,窗外的风景让我感觉家乡越来越近了。喜欢朴素而自然地清新,就像随风而逝的雨雾淅淅澜澜,让人身心透亮而简洁。坐在车椅上,双眼自然地凝视窗外,全身心地感受远山的熏陶。弥漫的云雾缭绕层层环山,犹如仙境般的神秘,好想置身于其中,那该是一种别样的美丽吧!远离世俗的尘嚣,在那一刹那才真正的能够如愿以偿。看看美丽的自然风光,简单而平静,亦能得到无穷的享受。
只有回乡才能给我带来这种特别的感觉。
生于故乡,长于故乡,也必将寄情于故乡。千百年的风雨历程共同见证了这一份不变的神秘情感。惺惺相惜,在于人心之情,情深之时,亦必意切。故乡之于万事万物,虽仅是一个毫无生命的朴实之词,然于情意之人,与我,皆有不可言语的生机和活力,是一个饱含热情和光辉的生命。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乡情,于更多人而言,是一份特别的情感,甚至于一生至死不渝的信守。即使身在他乡,心中真正坚守的还是故土,无时无刻不为故乡的哀愁伤感而忧愁,为故乡的繁荣昌盛而喜悦。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典型的对家乡的深深情感和无限思念的表现,更是对回归祖国大陆的期望,是对祖国大陆的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