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

雅赋网 > 散文随笔 > 短篇散文 > 正文

白月光,十里寄相思,千里长相忆

时间:2011-08-25  阅读:931  作者:安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由于这天居秋季之半,故取名为中秋节;其晚上月亮最明、月色最美,千家万户欢聚赏月,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唤它为“团圆节”。

俗话说:人老盼子归。所以中秋在农村是情味最浓的节日。孩童时,大清早奶奶便会摇醒熟睡中的我去邻村称肉,她总念叨过节的肉要早点去,何况是自个儿割草养的猪,油水厚,肉质也好,难得有机会称到。等我睡个回笼觉跑去,肉摊就已挤的像个菜市场似的,个个脸上布满喜气,等着嫁出去的女儿拎着孩子回来吃土猪肉;回头隔几亩田也还能听见屠刀在砂轮上来回磨个不停,屠户乐呵着喊好,屠板在木马上粗声跳动。每当我提肉走在对门口,奶奶就唤我小名急催:“铁锅已经刷干净,小麦杆子也备好了,就等你这些个肉回来。”井边搓衣服的小媳妇们听见了,便笑得更放肆了。

在老家逢年过节最重视的是午餐,所以十五的大宅子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大到双目不好使的太婆,也强烈感受着满堂欢喜,木盆一放,打瓢清水就刨洗生姜;小到刚上幼儿园的堂弟不甘被冷落,板凳一挪,剥起了大蒜;我总喜欢跟在奶奶身后,只有光荣地发配在柴房;说是打下手无非也是递送筛子,往灶里添点柴火。要不了多久就能看到战果--扣肉香扑鼻,惹得在杏树下懒睡的大黄狗直咽口水,而我也被烤成了熊猫。妈妈便会脱下围裙拉着我去井口清洗,换好着装准备回外婆家过节。这时田埂上就络绎不绝地有人路过,大都是回娘家过节的;还可以看到吹着口哨,挑担的伴郎;那是刚新婚不久的女儿回娘家,逢熟人就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几句;街坊邻居都还可以吃到捎回的月饼。

在外公眼里,中秋节最重要的一道菜就属排骨炖芋头了。他每年都会在屋角种小片芋头,等过节时便挖出来当主菜。外公说它做法虽然简单,对火候却有特别的讲究,切忌太猛,把握七分便好,根据时间来削减火力;这样炖出的芋头不仅香味浓厚,饱含营养而且色泽鲜明亮丽。而我知道比美味佳肴更最重要的是:外公心里常念的团圆。

老家的中秋节,民俗风情特别丰富。常年信奉天神的年老者,开饭前都会端上几碗饭菜,舀几杯米酒,然后烧香,虔诚地拜神后方才开饭。后来得知这些都是祖辈传统的习俗,也明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一系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在外婆家虽然没有看到“把酒唱明月”的壮景,却也能常见亲戚邻坊抿抿米酒;串门的邻居一番客气后都习惯留客摸摸小牌,搓搓麻将;于是十五的晌午色子在杯里忙的不亦乐乎,偶尔赢家粗糙的笑声吓醒了邻桌抱怀的婴儿;旁人纷纷责骂,便一个接一个抱着婴儿走动哄去了。

童年的中秋节,记忆里最难以抹掉的便是大家伙早早了饭欢聚一堂叙故事,享受明月的柔情。大人谈论着午餐的丰盛,娘家的丰收,小径上遇到哪个熟人……;偶尔有人在喊:“脚犯麻痹了。”宅子里小孩集群嬉戏,傲不过大人夸奖他同伴,就把兜里月饼全押出来,乐坏了这些家伙;还有老人家训孩子是不能用手指指月亮的,要不然会被割耳朵。此时的父亲总喜欢躺在竹椅上哼:“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而我也会跑回我的房间打开天窗;闭上双眼,十指相扣,对圆月许下心愿;它果真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玉,极为光洁纯净没有丝毫瑕疵。再跑到家前那颗驼背的大枣树下,在它身上找个洞,把我的秘密都告诉它,完后抓堆泥封起来。那时候我们都吵着月亮是朝自己所在的方向行走的,拖人来见证,后来就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第二天大人们便揶揄道:“昨晚的星星你到底数清没有?”我们一大片地仰直脖子说:“明年一定数清。”那时候我就这样期待自己的成长,不带任何包袱。可是早已忘记是什么时候柴房拆散,门口的枣树也锯了,电炉代替了炭火,青蛙老躲在上面的大石块也被填平造了水泥路。我们真的都已长大。现在,我告诉我的母亲:在你身边的时候,我会拥抱你,不在你身边的时候,我们都要拥抱快乐;其实我们隔得并不远,我们是站在同一片星空下,看的同一轮静月。

相关专题:月光 中秋节 过节 月亮

上一页
1/2页
下一页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篇散文心情散文抒情散文爱情散文伤感散文优美散文经典散文散文精选名家散文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