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下乡”之行:
爱心与责任同在 感动与感恩并存
指导老师:刘关波 作者:阮丽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噙着泪水?只因我对甘昌村那个贫瘠的小山村倾注了太多感情。
为什么十多天甘昌“三下乡”之行的一幕幕会长久地萦绕于我心间?因为那个小山村有我和队友们倾心的付出和奉献。
为什么甘昌的村民让我如此感动和挂牵?因为他们的质朴、善良、真诚、亲和令我们深受感染……
——题记
这个暑假,我有幸随学院的师生一行17人远赴千里之外的贵州省惠水县大龙乡甘昌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为期两周的普法宣传、义务支教、支农扶贫等各项活动顺利结束后,我携带着对那片土地的深深眷念以及对这段生活的难忘记忆,满载着着沉甸甸的感动与收获,依依不舍的与那片多情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挥手作别。
从贵州返抵黄石的当晚,同行的队友们下火车后的第一件事都是纷纷给惠水县甘昌村各自结对的弟弟妹妹拨电话:报平安、致问候、给激励。我握着手机,思虑再三,竟不知第一时间该打给谁。在甘昌村经历的十多天生活,确实有很多感人肺腑的事情,有很多淳朴善良的心灵在我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挥之难去的记忆。离开贵州的那一刻,我决定把那里美丽的山、灵动的水、善良的人、朴素的情怀都一并恒久珍藏于记忆的最深处。
回黄石的那晚,打开电脑,我不由得想起了由于大山深处网络信号不佳的原因,甘昌村杨支书开车夜行十二里山路带我们到镇上用一个老师的电脑发稿件的情景。村里信号不好,导致我们写的活动通讯、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感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为了让媒体及时了解我们在甘昌村的活动实效,我们每隔三天到镇上发一次稿件。崎岖的山路,坑坑洼洼,人坐在车上来回摇晃,很像是坐公园里的蹦蹦车,尽管如此,杨支书也是不厌其烦地载着我们来回奔波。杨支书只有晚上稍稍空闲一些,而我们也只有在晚上才能放下工作任务,把几天以来拍的照片和写的稿子集中起来,拿到镇上发微博、发博客,同时发给相关的媒体。每次出去,都是短短的两三个小时,除去来回行车的时间,在电脑前的时间大家都是分秒必争的。总是想多发一张照片,总是想配上最合适的文字,总是想发给更多的媒体,总是想把我们看到的农村尚不发达的现状以及我们对于农村的忧思让更多的人知晓,总是想通过我们这个窗口,让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甘昌村,进而助推甘昌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惠水县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幸运的是我们志愿服务的甘昌村有一条环村流淌的响水河。那可是村民们仁爱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的村民饮用着她的清泉长大。河的上游提供全村人的饮用水,清晨,当太阳在山头露出笑脸时,村民们就挑着担下河担水了,水桶的摇晃里有河水叮当的笑语。中游的河水相对比较浅,村民们洗衣、淘菜都在这里,也有一些调皮的孩子,一到中午就浸在了水里,嬉戏打闹,孩子的欢笑伴着河水的歌唱,奏出最绚丽的乐曲。我们的团队每天也在这条河里洗衣、淘菜,稍有间隙我们队友们也会聚集在河畔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甘昌村的未来发展之策。
离开甘昌村已有些日子了,回到家里每每遇到一些事情,我总是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贵州,联想到在那里十几天发生的难忘的事情。会时不时和母亲提及贵州人的淳朴与好客,当我们在甘昌村开展农村经济调研时,每到一家,乡民们总是特别热情的想留我们喝茶、吃饭。尽管他们的生活还不很富裕,地少人多的生存现实让那里的村民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下,但这样的现实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好客的天性。不会忘记村里那个引导我们挨家挨户做调研的准大学生李治恒,在去他们寨里做调研时,他悄悄地回到自己家里安排我们一行的午饭,中午硬是万般盛情把我们十来个人留下来吃饭;不会忘记甘昌村响水河畔的邓阿姨多次趟河过来给我们送来一背篓一背篓的青菜、豇豆等蔬菜;不会忘记当我们设立法律咨询台为村民讲解法律时,热情的村民为我们送来雪糕和梨子等解暑食品;不会忘记我们抵达甘昌村的那天,村支书、村长还有村小校的校长等亲自接待,他们烹饪了当地特产狗肉汤招待我们,这是淳朴善良的乡民对远道而来的我们最质朴而又最隆重的礼遇。也会在某一个晚上和父亲促膝而谈,提起在甘昌的时候我们所承受的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惠水县的领导高度重视我们的活动,第一天来的时候,就有县里特派的领导前来接待。离开的时候,惠水县团委书记亲自到村里和我们长时间座谈,亲自发“春晖使者”的聘书给我们,当我们接过聘书的那一刻,我们深知,这证书背后更多的是沉甸甸的爱心和责任。村支书也在表彰当地大学生的会场上当着所有领导和村民的面庄重的为我们的团队赠送了写有“千里奔波为民苦,奉献爱心动天地”的锦旗,并亲自发聘书到我们每一位成员手中,那份信任、那份执着、那份期待汇聚成一份厚重的责任和重托,而我们是没有任何理由辜负这殷殷期盼之情的。临走前的告别聚餐也是村里精心安排的,村里布依族的阿姨们饱含深情地为我们唱山歌劝酒,那入肚的一杯杯酒里融入了无限的感激、不舍与留恋。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