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故事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口述故事 > 正文

过岁

时间:2011-05-28  阅读:580  作者:冬青

题记:我只喊爸爸,不称父亲。

家乡话里,我们将生日称为“过岁”,意思是又过了一岁,长了一年。因为发音的缘故,这两个字被发作“过罪”,每想于此,我便想起了爸爸,用他的话说:我的“罪”什么时候能过完?

爸爸没什么文化,初中肄业,娶了小学毕业的妈妈,于妈妈来说,也算是嫁了高学历了,她很知足。爸爸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世代为农,既不是地主,也不是佃户,只是能够维持温饱的自耕农。

回忆起他年轻的那个时代,知青是时代的象征,很遗憾,他不在此列,所以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更没有插过什么队,他就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农民了,被时代淹没的众千万人中,他不值一提。套用现今流行的话来说:你上山不上山,下乡不下乡,插队不插队,我都在那里,默默耕作,无声无息。

然而,那个时候,他才十多岁,不太懂得时代和社会,赶上他成年的时候,时代骤然变了,改革开放的前奏在乡下吹起来,伴随着喜悦之情,婚嫁之事也跃上眉梢。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当的确实够早,二十岁就是两个女娃的爸爸了,爸爸并不好当,因为这个词等同于责任,所以,这时的他有了压力。首先是生了两个女娃,分不到田地,不过这个罪名还是被妈妈顶上了;其次是一个家庭靠谁来养?眼瞅着田地里产不出什么,生产队这个组织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而立即东去,没有田地,集体劳作又濒临崩溃,吃什么?又因为妈妈的若干代祖上是地主,所以,即使现在是贫农的妈妈依然干活得不了工钱,雪上加霜,怎么办?

年轻的爸爸告诉妈妈:我不种地了,否则咱们没吃的,我得出去走动走动,偷偷的做点小买卖也能有点粮食。

妈妈点点头,吞咽日后将会经历无比辛苦的难处,告诉爸爸:早去早回,自己注意点。

爸爸始终没能像电视上演的那样,亲吻他妻子的额头来道别,他只是把偷来的干粮藏到妈妈的枕头下,走了,什么都没带,除了家里的三个女人,他也没什么可带的。

后来的经历,爸爸回忆起来时,虽说依然犹新,但显然已经很遥远了,似乎那些事情只存在于历史书上了,他不过是个说书人而已,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忽略掉个中情感,其实,好歹也读过书的我们怎么可能不会了解那个时代的他是怎样的境况?

尤其是我们听完后,到院子里去聊天的时候,总会听见屋内爸爸忍不住的唏嘘声,他也只能在面对妈妈的时候湿润一下眼睛吧!

如今,面对他的四个女儿,两个是大学生两个是研究生,这让没什么文化的爸爸倍感知足,也打心眼里感激妈妈的不易。三个女儿已经结婚了,日子过得都很好,女儿们也孝顺,这让他感到老年的幸福。许是眼前的幸福抵减了当年的不幸,所以爸爸说起往事也不是那么沉重,不知是他确已遗忘,还是故意不想在儿女面前显现他作为一个男人也曾有过的脆弱,他总是那么轻松的,甚至是俏皮的向我们讲述。其实,我们都懂得他是怎么过来的,即使他笑着说:嗨,那阵子,我饿的不行了,看着人家吃剩的面就端起来吃了,味道真是不错,比你妈做的好吃多啦!

我们相视而笑,妈妈也老来得趣,喜欢和爸爸杠一杠,似是弥补年轻时的缺失,看着他们,种种的滋味摇上心头,不禁感慨,光阴如箭,穿梭于手,生起的茧是岁月,长出的褶皱是记忆,沉淀着过往的种种,诉说着属于自己的艰辛。

每个人都有艰辛,只是各有不同。

爸爸的离开,妈妈的没有收入,使得整个家庭陷入崩溃,幸好,疯狂的年月还是有那么几个好心人,就这样接济了一顿又一顿。后来的政策变了,妈妈总算是熬出头了,一边领了工钱,一边收到了爸爸托人捎来钱粮,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擦完,吞咽下她自己的辛酸,然后继续干活。

情绪这东西,在那个年代只能压到心里,有机会就释放,没有机会可能就遗忘了,就像妈妈,她从未怪过爸爸半句,妈妈也不易,很不易。

相关专题:爸爸 妈妈 我们 没有

上一页
1/3页
下一页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