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顶灯亮起的瞬间,我攥着话筒的手心沁出冷汗。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像潮水般涌来,直到我听见前排传来熟悉的呐喊 —— 是我们班的同学在挥舞自制的灯牌。
那是初三那年的校园艺术节,作为文艺委员,我主动报名了班级集体朗诵节目。最初的排练并不顺利,四十人的队伍站在狭窄的教室后排,嘈杂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小雨总记不住自己的朗诵段落,每次轮到她时,声音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而性格内向的小林,一站起来就红着脸低头抠手指。更糟糕的是,作为负责人的我,面对混乱的场面常常手足无措,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大家安静”。
离演出只剩一周时,我们的节目还漏洞百出。那天放学后,我蹲在教室角落偷偷抹眼泪,却突然发现身后站着几个身影。小雨递来纸巾,小林小声说:“我们再试试吧。” 原来大家都没有放弃,反而自发组织了加练。从那天起,每天午休时间,教室里都回荡着整齐的朗诵声。小雨把台词抄在小纸条上,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诵;小林在镜子前反复练习表情和站姿,还主动提出为节目设计手势动作。
演出当天,当我们穿着统一的白衬衫走上舞台,我才发现台下坐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观众。聚光灯打在身上,我忽然想起排练时的点点滴滴:小雨在走廊里背诵台词被老师误认为迟到,小林因为过度练习嗓子沙哑却依然坚持,还有大家一起讨论队形到天黑,互相鼓励的温暖画面。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 当第一句朗诵声响起,我感受到身后四十颗心在同一节奏跳动。小雨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小林的眼神自信而明亮,我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激昂的青春赞歌。朗诵结束的那一刻,礼堂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看见班主任红着眼眶站起来鼓掌,而台下的同学们早已欢呼雀跃。
后来,这个节目获得了艺术节一等奖,但对我来说,最珍贵的不是奖状,而是那段和同学们并肩奋斗的时光。它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旅程,而是一群人相互扶持、共同绽放的过程。直到现在,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想起舞台上那束温暖的光,以及那些和我一起追光的伙伴们。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