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32岁的男性游客正坐在学宫回廊下休息,身旁放着刚买的竹篙粉。得知我们是做非遗调研的大学生团队,他热情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德庆美食体验。“这两天我已经吃了三顿竹篙粉了,”他笑着说,“还试了猪肚鸡和煲仔饭,都很有特色。”我们注意到,他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这几天拍摄的美食照片。
在深入交流中,游客坦言虽然很喜欢这些美食,但对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主要是觉得好吃就拍了发朋友圈,”他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朋友们都留言说想来尝尝。”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社交媒体时代,非遗美食的传播是否应该更加注重视觉呈现和文化故事的讲述?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游客对非遗保护的理解。他认为,传统文化要延续下去,必须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不能只靠情怀,也不能完全商业化,”他说,“要在保持本真的同时,让年轻人觉得有趣、有用。”这个观点与我们调研团队的思路不谋而合。
作为回馈,我们向游客详细介绍了竹篙粉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还推荐了几家地道的传统老店。他认真地在手机地图上做了标记,说一定要去尝尝。“原来一道简单的美食背后有这么多学问,”他感慨道,“下次发朋友圈时我要把这些故事也写进去。”
这次偶遇让我们认识到,游客不仅是非遗美食的消费者,更是重要的传播者。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可能影响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作为调研团队,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让他们的传播更有深度。
临别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学宫古老的石阶上,游客向我们挥手道别,说要赶去我们推荐的老店吃晚饭。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们更加确信:非遗保护需要建立这样的良性循环——用美味吸引游客,用文化打动游客,再通过游客的传播影响更多人。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