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课堂的欢声笑语教室里,孩子们围着支教队员玩“布艺扎染”孩子们围着小桌,兴奋地折叠、捆扎着白布。这次不用染缸,只见他们拿起塑料瓶装的便携染料,小心翼翼地将靛蓝、翠绿挤在布团上。染料迅速晕开,顺着布纹流淌。解开绳索,布匹哗啦展开——蓝白交融处,晕染出意想不到的云纹、水波!"看!像彩虹在跑!"孩子们惊喜地叫着,举起的布如同瞬间绽放的花朵,在阳光下闪耀着偶然却动人的光彩。“咔嚓”一声,相机定格了她通红的笑脸。
十点转战老城区,寻访街巷里的老手艺,调研组正在探访肠粉老店。镜头聚焦蒸笼腾起的热气,米香似乎要溢出画面。在街上巧遇广州轻工职院团队时,两校学生坐在塑料凳上交流经验。“我们打算用短视频呈现德庆饮食文化,”广轻工队长展示手机里的拍摄脚本,“你们拍课堂的经验很有启发。”两支团队交换了新媒体宣传的心得。
下午两点,德庆学宫的石阶被晒得发烫。摄影组拍摄古建时,发现佛山大学团队正在拍摄德庆学宫。两队学生坐在600年的银杏树下,讨论如何让青少年爱上传统文化。“我们在设计文物寻宝游戏,”佛大队员展示手绘地图,“你们记录的匠人故事可以编入任务线索。”广轻工也在拍摄德庆学宫,相机记录下三校学生共同为德庆文旅宣传的场景,无人机在空中拍下这群年轻人围着古建指点的画面。
高温持续到下午四点,摄影组小范和小陈感到头晕目眩。队员们赶紧扶他走进凉茶铺歇脚。喝着自费购买的五花茶,大家和店主聊起家常。“我家凉茶铺传了三代,老街坊都来喝。”店主指着墙上老照片介绍。调研员趁机拿出笔记本:“您觉得德庆最值得传承的是什么?”老人擦拭着瓦煲说:“就像熬凉茶,老方子要守,火候也要创新。”这番对话被录音设备完整记录。凉茶铺的意外收获
返程路上,摄影组整理着今日素材,镜头里的汗湿衣背、沾着米浆的笔记本、凉茶铺的旧瓦煲,都成为读懂德庆的生动注脚。这些影像不仅是实践档案,更承载着青年学子对乡土文化的真挚探求。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