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友情文章 > 正文

曾家四合院

时间:2022-03-18  阅读:276  作者:狂人(13880083821)

站在院门前一棵“北京梨”边上,便能看见水沟对面王伯家茅草房后貌、竹林攀,和曾家自留地右边,曾家四合院左侧附房后貌,和主房后侧一部、竹林攀。

四合院为茅草顶、土砖墙建筑群落,和我所熟知的生产队前大队书记卢发元、社员范玉华两位长辈家的格局,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正房看上去略为要更长一些。

去到菜地尽头一条水沟边缘,从稍近处端量,会发现,四合院基础远比屋后斜坡状竹林攀的地势,要低上许多。

葱郁的竹林遮挡了正房后墙远端,与生产队养猪场相连的一幅竹篱笆、养猪场库房、粪坑,过养猪场是家喻户晓的哑巴堰。

四合院与本家中间,相隔一条由哑巴堰通往新马路蓄水凼的水沟,泉涌、广广的父亲和几位在城里上班的新村居民,每天沿曾家竹林攀一方的沟坎来往12路公交站与住家之间。

水沟原本每年春天抽水,大约在一九七四年,一场暴雨下了几天几夜,苹果园一方坍塌,湮圮了哑巴堰养猪场角落,水沟成为一段死沟,仅剩下王(伯)家到本家菜地之间,总长不足五十米一段囤有积水。周围几户、曾家菜地都依附这段水沟囤积的积水打理菜地。

从沼气池那方一处较窄的湾口跃过水沟,沿曾家自留地边一条土埂下行十米,便抵达曾家四合院开在侧墙上的一道后门。去养猪场看猪仔、偷猪槽中煮熟的红苕,到王伯家找老五玩耍,我习惯从这道后门抄近道。

曾、王、张三家与养猪场共用一个土坝子,晾晒猪料、农作物、衣物、被褥等等。坝子约两百平米,距离成渝马路五十米,一方栽培了几棵香樟树,我和老五常爬香樟树、荡秋千,在养猪场、曾家、老五家东跑西颠捉迷藏。

站在后门口便能看见侧房(厨房)内倚左壁搭建的柴灶、柴池,正对面的天井、部分房间、大门内庭一部分。

灶台齐成人腰际,上面架设一大一小两口铁锅;中央垒砌一根四方体红砖烟囱高高伸出茅草顶;右下地面摆放一个长方体木质风箱;风箱右端一口用青石板捁成的长方体水缸;靠外一眼火口上方悬垂一把铺满锅烟的吊壶。

做饭时五姐一边和家人说笑,一边往灶眼里添柴禾,一边得心应手轻轻拉推风箱。风箱用不着一直推拉,视火候而定。学她模样如法炮制,稍感吃力,但火力响应很快。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吊壶、风箱,也是第一次见识石板水缸。钟娃儿还把雨天戳回的鱼放养在水缸里面,一尾尾游来游去伶俐乖巧。

我在曾家四合院穿堂过屋若干年,从来没有想到去细数房间数量,曾家四合院有八位常住人口,分别是:曾家阿公、陈孃、幺爸儿、大姐、二姐、钟娃儿、利霞、五姐。

陈孃,五十出头,身材微胖、脸盘方正、慈眉善目。相处那段岁月,并未见过她参加过集体劳动,独自料理着全家人衣食起居。幺爸儿、大姐、二姐、钟娃儿、利霞是生产队普通社员。五姐与隔壁王四姐同在三里地外川师附中读书。

初识曾家阿公那年我大约五六岁。曾家阿公年逾古稀、驼背,是四合院里唯一一位老人。曾家自留地、竹林攀多由他一人料理。曾家阿公还是一位超群绝伦的“蔑匠”。

曾家幺爸儿传承了阿公衣钵,无论种菜、篾编在方圆几位行家里手里排得上前茅。只凭手感,便能盲花出与纸张厚度相当的篾片。站在一旁观他操刀,心快蹦出嗓子眼。

曾家自留地正对四合院后门,约摸五十米长,六七大小,一方毗邻王伯家后墙、竹林攀,一方毗邻杀猪巷木板公侧、垃圾堆,一方毗连哑巴堰引流沟坎。

曾家自留地与王家菜地难分伯仲,在周围几家菜地里算得上数一数二。除了随手搯得即能入口的西红柿、地瓜,时令蔬菜应有尽有。

闲及无聊,瞅见曾家后门紧闭,我便从水沟沟坎飞身跃过,到曾家菜地溜达一番。或扯上一根莴笋、萝卜;或揪下一条黄瓜、茄子,立马飞回,钻进猪圈生吃。哪一日被陈孃发现蛛丝马迹,堵住耳朵眼接受一番暴风骤雨洗礼了事。

陈孃不记仇,我更不长记性,骂过了,隔上几天再重复上一遍。曾家自留地里任何一样蔬菜,都比自家地里的好吃。

那年临近春节,父亲从哪儿捡来一块棺木,随手搭在了沼气池那方沟坎,方便我去曾家推汤圆粉挑水桶来回。那是我第一次到曾家推汤圆粉,那年我大约十岁。

听兄长说,腊月末到曾家借石磨推汤圆粉由来已久,每年初一吃到十五的汤圆,必须仰仗这户乐于助人的邻里。周围人家里,没有谁有曾家这种大推磨。

曾家的石磨与众不同,由一根两米长短可自由活动、拆卸的木舵,和两块大小相等的磨盘组合而成。下方的磨盘一方带泄流口,固定在一张板扎的条凳中央,上方磨盘与木舵相连。

闲时,卸下木舵,磨组搁置大门内侧一角;用时,取一根绳索将木舵吊上房梁,调整到适合推磨人高度的位置系牢,再将木舵一头的圆形木楔插入磨盘木把圆孔。推的时候,不需用太大力气,像我这样的小人也驾驭自如。木舵的取、上、卸均由曾家人抢着代劳。

过去推粉,陈孃便会放下手中活计,抢着上前掺米--用勺子一勺勺往磨孔舀米。再三推辞谢过之后,才肯罢手。

磨出的米浆顺底座的槽口,流入木桶中一条事先洗净的面粉口袋。回家扎紧袋口吊上房梁,滴沥一晚,初一一早即可吃上望眼欲穿的白糖、芝麻心汤圆。

腊月末,去曾家推汤圆粉,一准遇上穿戴整洁满面春风的钟叔。也总是免不了会和他没大没小在院子里闹腾一番。四十年后才知道,钟叔在宝鸡一个与铁路有关的什么部门当干部,每年只在春节探亲一次。

不记得哪一年起,无论城市乡村,过年再不用大费周章四处托人采购稀缺的酒米,而是到走街串巷吆喝买卖的三轮车贩那里,购买现成的汤圆粉、汤圆心。

经历了两次小升初毕业考试后,八〇年我去了铁路边上一所普通中学读书。

除平素、寒暑假找王四姐、曾五姐答惑解疑、包办假期练习册;过年授命找陈孃、老五父母借桌子、凳子、票证,再少有去或者借道曾家四合院。

那一年,一世卑菲的曾家阿公仙逝,在菜地这方目睹一切,心情惆怅到了极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曾家阿公,带着他宠辱不惊的前世今生,一抔黄土掩埋进了曾家四合院后面的老皂角树下面,我与他亲亲爱爱的忘年之谊就此结束。

怀揣对曾家人的感念,隔三差五我会垫上鞋尖从围墙顶上瞅瞅对面。瞅瞅那片我早已烂熟于心的菜地、林攀、炊烟;瞅瞅那幢让我魂牵梦绕的曾家四合院。

哪一天,从墙顶再张望过去,出入那道我曾经无数次进出的四合院后门的,就只看见利霞和一位陌生男子,再也没望到过钟叔、钟娃儿、陈孃、五姐;再也没听见他们清脆、爽朗的笑声,亲切、温暖的呼唤。好多好多年以后,我甚至已经渐渐淡忘了他们,和曾经与他们水乳交融的邻里之谊。

几年以前,沉疴多年的海舰父亲陈叔溘然长逝,灵堂里见上了隔闊多年的老五兄弟。依旧当初那般眉目、那般谈吐、那般热情,三哥、三哥亲切招呼我,递烟,寒暄,不停打着哈哈。和二十几年前借宿他家,偶然撞上他复员回家那次别无二致。腾腾兀兀间体验了一把,阔别重逢的忻悦、亲暱,淡漠已久的心房,重新升腾起一股股暖洋洋的热力。

也许能从他那里获晓一些曾家的音尘吧?踌躇间,老五兄弟匆匆告辞。

那一天,在饭桌上和母亲兴致勃勃又一次聊起曾家,让人难以置信,我一直自以为了如指掌的曾家,居然混沌到了都不太敢确定,曾经三天两头在住家到窑坝子新马路间,邀我搭便车的二女婿--生产队手扶拖拉机手到底姓陈、姓刘,叫水生还是长生。一度荒唐到把陈孃与张家大嫂张冠李戴(一位叫陈其蓉一位叫陈志蓉)。

从母亲嘴里得知,陈孃好久好久以前随曾叔去了外地,钟哥、五姐也先后过去接班,吃上了商品粮。我一直理所当然称其为钟叔的钟娃儿的父亲,其实应该叫曾叔。那些年扭着膀子钟叔、钟叔腻他,没大没小和他打闹,居然拍我脑袋、膀子笑得如此开心,唉、唉、唉地应承。

母亲一席话让我大跌眼镜!“不患寡不患不均”默默无闻的四合院居客,竟然会是一位没落富裕中农的裔胄!沙河堡上街猪肉铺、大供销社、收购站、百货大楼、小供销社到电报局,半条街的宅子曾全归于曾家!让人颇感听荧,几十年时间里怎么从未有过耳闻?

富甲一方的曾家,又因何竟然会住进一幢毫不起眼的土坯四合院,过着颠连穷困安贫乐道的生活。

从辉煌到没落,从高门大户陡然一落千丈一无所有,寻寻常常一幢曾家四合院里,到底都藏擪了怎么样一段苍黄翻覆的往事?母亲嘴里文文莫莫的一、二,是六十年前租居四合院从曾家人嘴里偶然所获,还是曾经的左邻右里一钱广水以讹传讹?

一切,均随着曾家四合院冰消气化,灰飞烟灭。

2019年大年于成都,李建志

相关专题:四合院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