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

雅赋网 > 散文随笔 > 经典散文 > 正文

回忆录:《难忘的苏州之行》

时间:2017-12-07  阅读:392  作者:路峰

七十年代后期。那时,男青年的时尚装扮是头戴黄军帽,脚踩北京板鞋、身着海魂衫,一身藏蓝色的劳动布工作服,左手腕上一块红心指针的上海表,胯下骑一辆飞鸽大链盒、转铃自行车,外帔一件灰色驼绒大衣。可真是“范”头十足。一路链盒,转铃声声响,马路两旁扭头望,那个神气呀,比现在富二代晒宝马车兜风,还要多上几分“得意”。

老父亲在家乡身体不适,我去看望。

回杭城,每次都在上海转车。我买了“德懋恭”水晶饼,红枣、核桃,手提一个旅行袋,匆匆登上东去的列车。看着列车外的树木向后方飞驰而去,兴奋地神经才逐渐平静下来。“你在哪儿下车”一声柔和的男中音,江浙口音的普通话轻声问,“哦”我抬头一看,座位对面是一位与我年纪相仿,个头稍高、皮肤白净、相貌和善的男子,“在终点”我应声。“你到哪里”,“苏州”那男子腼腆地一笑。

“下象棋吗?”对面男子,一边说一边从挎包里拿出了个小盒子,“好呀”我爽快地,伸手将象棋接了过来。一盘接着一盘,棋逢对手不觉之中,不知下了多少盘。车厢喇叭里传出一声女中音“旅客同志们,旅客同志们,列车八号车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晚餐……”这时,才感觉到肚子里咕咕在叫“饿了”握手言和“吃饭了”。

我三口两口吃完便餐,倒了一杯开水。那苏州男子还在细嚼慢咽,刚刚吃了一半。他看看我,点点头,笑了笑。

好不容易,这仁兄才忙完晚餐,他沏上一杯清茶,手里拿了只牙签,顿时来了兴致,与我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他非常健谈。

从过去说到现在,从工作说到发展。从自己说到家父、家母,从家里、家外说到大江南北。最后问到我回家乡之因,当得知我每次回杭城都是从上海转车,中途的城市都没有去过时,他显得十分的惋惜地说:“一个江南人都不了解江南了”。

突然间,他像是换了个人,像是在给自己安排旅程一样,用肯定的语气对我说:“你到了南京就下车吧,找个小旅社,住上一晚,明早起来吃过早餐就去中山陵转转,中午餐去尝尝南京的板鸭,接着就去莫愁湖,时间不要太久。下午2点前就到夫子庙玩玩,一个小时以后去火车站。4点以后有许多车次去上海。你到了苏州站了就下车,我在出站口接你”。

我默默地听着。犹犹豫豫地点了点头,他接着说:“就这样了,夜里住在我家,在苏州玩上两天再去上海,苏州去上海的车次也很多”。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也不知是答应了还是没有答应的“恩”了一声。

列车到了南京站时就被这仁兄热情地“赶下了下去”。

第二天下午4点多,拖着疲倦的步伐,按照约定的时间,我准时登上了去上海的列车,一路上反复在想,我在苏州站下不下车?哪位仁兄,姓什名仕我都不知道,他真的会来接我吗?心里在打鼓,犹犹豫豫,列车一声鸣笛,驶进苏州车站,我的脚踩在原地挪来挪去,不知所措。一狠心:“下,他没有来的话,我就自己去玩玩了”。提起旅行袋三步两步地下了车厢。

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连拥带挤地把我推出了车站出口。我抬起脚跟向周围望望,寻找那个位不熟悉的“老朋友”。不远处,有一只胳膊高高地扎起,在不住地左右晃动,这时我才发现,这仁兄个头不低呀,应该在175以上,南方人中应该算是高个子。

没有走几步路,我们就上了公交车,仁兄一路上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着道路两边的商店、建筑和古迹等等,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苏州通”。

十来分钟后,下了公交车,看一下公交车的站牌名:“石路”。仁兄停下脚步对我介绍:“这是苏州的老城区,是条历史悠久的老商业街道,房屋都比较陈旧,多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大多是二、三层的小楼。一层做生意,上面是库房和家住,他家就在前面不远的一座三层小楼上,祖上几代都是做小生意的,近几年父亲生病在床,兄弟三人都在外工作,没有人继承祖业了”。我顺着他指的方向,透过来往的行人向远处望去。看着马路两侧高矮不等的房屋与各类商家的招牌,随口而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地方”。仁兄看着我哈哈笑:“是吗?“真的,这个地方像是在哪里见过的?”……“想起来了,有些像”,“哈哈哈”,“在林家铺子的电影里”“林家铺子门前的那条街,就很像是这条街道”“哈哈哈”。

走到一间商铺门口,门前是一排古棕色木质门板,中间的门板,卸了两三块,一位约有六十多岁,满脸笑容的老妇人迎面向我们走来,她一身布衣,个头不高、体态清瘦、脸上白净的皮肤略有皱纹,讲一口浓浓的苏州方言,我一句也没听懂,只会不停地向她笑着点头,显然老妈妈已经知道,今天她们家里会来我这个客人。

房子厅堂中间放着一张楠木老式八仙桌,桌面上有一堆青毛菜和一堆新鲜的蚕豆角,桌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子,二十六七岁模样,体态婀娜、眉清目秀、衣着朴素、长长的头发盘在脑后,手里正在剥蚕豆。仁兄向我介绍:“这是我二嫂”我连连点头:“您好,您好”“士华,这是你说的朋友吧”。二嫂的声音清细柔和。士华领我走进左侧的厢房,厢房不大,干干净净的,摆放着一张木板床,一张条桌,几把椅子“今晚你就睡这里,二嫂已经给你收拾好了”接着又客气一句:“条件不好”,我连忙道谢。“老父亲多年有病在床就在楼上,他也知道你今天要来的”我忙说:“你带我去拜望他老人家吧”。

上阁楼的楼梯在房屋的右侧,我随着士华摸到扶梯把:“你等我一下”我转身又回到左侧厢房,急忙打开旅行袋,取出两包随身带来的土特产,快步登上楼梯,用手一挡,打断了士华的客气,“上楼吧”我推着他一起上了阁楼。

阁楼上是用上好的木板隔出的几间住房,房内光线不好,空气中散发出一股古老木器的芳香。走进左边靠近窗口的一间隔房,房间里古香古色,座椅板凳都是老式老样的木器家具,靠近窗户摆着一张很考究的木雕床帏的大床,床沿边斜靠着一位年过花甲清瘦的老人,看见我们进来,像要努力坐起来,士华连忙上前扶住,用苏州话向他介绍着我。我连忙上前几步,双手握住老人的手,不住的问好。老人的手已经干沽,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皮,手上的青筋高高曝出,手指骨紧紧顶在我的手上。老人家像是已经卧床多日了,鬓边上留有稀稀的白发,光光额头下两只恫恫有神的眼睛散发出兴奋的光彩。一张久经世故的面容上,流露出历经的沧桑。

老人家双手接过我送的“礼物”,高兴地像是个小孩子,不停地客气着,士华像是位翻译,来回向我们两人传达着对方的意思。“家父再三说请你多住几日”我连连道谢着和士华一起下了阁楼。

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四盘炒好的青蔬菜,有一盘是刚刚剥出来的清炒蚕豆。老妈妈热情地招呼我过来吃饭,主食是米饭,每人一小碗,二嫂客气拣了几筷子青菜,点点头就回到她自己房间里去了。他们用餐都很慢,也不再添饭,士华招呼我添饭,我也不好意思地忙说“吃好了,吃好了”心中暗想,怪不得,江南人大多都长得苗条,清瘦。

躺在左侧的厢房里,久久不能入睡,回忆着这两天发生的事情……几道微微的亮光透过木板格挡的夹缝射进房里。隐约地听到有人在小声说话,声音委婉轻柔,如同孜孜流水;清澈悦耳。像是两个女子,也像是一对情人,说的是苏州的方言。仔细一听是在右边的厢房里,像在说,又好似在吟。恰是苏州评弹说唱且无琵琶演奏的乐声。

幕幕之中,睡入了梦乡。

江南的早春,还是多有几分寒意。听见厅堂的响声,匆匆起身,身上微微打了个寒颤,早饭已经摆在八仙桌上,桌上有几盘小菜,小铝锅里是冒着热气的泡米饭,士华笑着招呼我:“快去洗漱,吃过早饭我们就出去了”,“今天要陪你游玩好几个地方哪”。我边洗漱着问;“我们去那里?”士华调侃地说“没上虎丘山。没到苏州来,我们就先上虎丘山,再去游览园林了”我愉快地答:“好”。

虎丘山,有三绝九宜十八景。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士华说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是古老苏州的象征。虎丘后山植茂密,林相丰富,空气宜人,是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到秋天,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虎丘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文与景观完美结合的秀美画卷。

苏州园林是我国山水园林建筑的代表。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使苏州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很多文人骚客纷纷留下墨宝。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杜荀鹤的“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等等。

第三天下午,在我再三要求之下,士华带我到了观前街上的一家小餐馆,要了两碗馄饨和一笼小笼包、一盘糟田螺,他说这家的糟田螺,是苏州的一道有名的小吃。我向他道谢,感谢他和他家人对我的热情款待。又匆匆忙忙返回石路,向老伯、伯母、二嫂诺诺道别,再三感谢他们客气的挽留。坐上了公交车后,突然想起忘记了什么。我急忙对着站在车窗外送行的士华大声喊道:“仁兄,你贵姓呀?”“沈”……士华向我拜拜手。

公交车启动了,徐徐向火车站驶去,“再见了,沈士华,再见了,苏州”。

相关专题:苏州 难忘 列车 园林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篇散文心情散文抒情散文爱情散文伤感散文优美散文经典散文散文精选名家散文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