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待久了,不是好事,总是要出病来。正寻思说去哪里好,一个兄弟打来电话,说是要到凯里走走,去看看那里的苗寨。车到半路,却不知道去哪儿好,好像凯里所谓有“名”的寨子我都是去过。到重安镇,我们的车则下高速了,不去哪里,就去麻塘。
常在凯施公路奔走,麻塘对于我是记忆犹新,因为立在公路旁边的寨门是何等的显眼。然!实则没有去过。
这是深秋的季节,沿路没有什么生机。只有那土头的苕叶还翠绿以外,辣椒地里的红辣椒也稀稀拉拉,欛脚的辣椒半红半白。一棵梨树果子结得发闷,个头不如野蕃茄大,地底下落了一地。有的泛黄,而有的泛黑,很明显那是吃不得的。不过,清香味则很浓,引来了野蜂嗡嗡地叫。
临近村落,远远望着去,嗯!麻塘,不错!一口水池低调地呈现在村口的前方,那些高高矮矮的木房环绕着半边的山峦,次第散开。古树很多,它们就镶嵌在这木楼的里面或周围。整个寨子沉沦在一片青烟之中,那是炊烟的杰作。
一处新建的建筑群屹立在村口左面,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这组建筑群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飞动轻快的韵味。其楼亭的通透处有椅背靠栏,彰显了苗侗建筑的“美人靠”风格。
小猫小狗满巷子的转悠嬉戏。那些狗见到生人也不叫唤,是司空见惯还是严重“失职”。不求它拿出“捍卫者”姿态,你叫两声也算是通知主人——有客人到了嘛。
一条通道由村口延伸至村中,弯弯曲曲的,有那么点曲径通幽的感觉。一个老年妇女在她家的院子里摊着一大堆的植物根茎,也不知道是什么药材。寨中的道路是水泥硬化的,十分平整。而升往斜山上路却用小石块拼就,这种路我们叫拼花路,有点古韵风格。说明村子里的人是下足功夫了的。我考察村落大多先从公共场所开始,比如鼓坪或芦笙场地。麻塘是有芦笙场地的,它被安排在村子的后面。芦笙场有也是用石子拼成铜鼓的星花形状。场地的一旁建有风雨长亭。长亭很美,“П”形状,美人靠围栏而建。芦笙场的左边是一屏翠绿的森林。据说村子里许多重大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比如祭祀、集会等等,几十年一祭的“哈戎节”也就是这里举行。这里算是麻塘人的精神家园吧。
原路折回,在一处低矮的街道旁,一个妇女在店铺里忙碌着。走进铺内,我们所看到的全是蜡染,那妇女正在点染着布料。她叫龙施春,是这个店的主人。她笑脸相迎,介绍着自己蜡染的手艺。完了还推荐我们购买她的作品。我们当然不是购物的,作为考察者,对于她这种推销打心底是敬佩的。
在村子的拐角处,我看到了坟地,坟墓前立有石碑,墓志上罕然出现“吴”字,这让我惊诧不已:难道这里也有吴姓?俗语道:一笔难写几个吴字。难道这革家寨也有吴姓?问其路人,人们才说不仅有,在这个寨子里还是大姓呢。嚯!找到家门了。除吴姓外,这里还有袁,廖,罗,张,王,刘等。正在窜寨,一个妇女走近我们,她满脸堆笑,问我们要不要蜡染布匹。我说要呀。这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拉着我们去她家去。这是一栋三间木房,板壁染得通黄的,说明此户人气望着。这妇女也姓吴,名叫吴玉玲,三、四十多岁。在她家里摆着很多的蜡染布,有的还是湿渌渌,显然是刚刚点蜡的,散发出股股植物味。一只黄色的小猫驻足在蜡染布的一角,萌萌的,喵喵地叫个不停。
革家妇女擅长蜡染,她们所穿之衣服,从头到脚,几乎都是蜡染布做成。一套妇女盛装,包括红缨珠帽、花冠帕、蜡花衣、贯首衣、围裙、围腰、褶裙、腰带、裹腿、刺袖帮鞋等。全身衣饰,以蜡染特征最为突出。吴玉玲说,她从六岁就开始学点蜡花了。二十岁时,她已经是一把点蜡好手。看着她所点染的蜡染布料,其图案精致、色彩鲜艳,很受人喜爱。她说现在蜡染布用途很广,如提包、被面、手巾、窗帘、门帘、桌布、伞套、枕套、帐沿、凳椅垫布、沙发茶几布等等,都有人使用。在麻塘村以蜡染为业的妇女不少,她们见到我们时,总是说帮帮她们找找销路。在这里,你不得不佩服妇女们的销售智慧,她们不想失去一次推销的机会。
杨正英是麻塘革家寨的蜡染传承人,她画起蜡染来可谓是信手拈来,说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都是革家的传统图案。并且杨老师还通过电商平台把革家蜡染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了解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在村子的一个路口,有一橦三层木楼,新修建的,装修得很好。木楼的档头上挂着“农家乐”几个字,说明这是一家做农家乐的。木楼的主人姓吴,他的爱人叫桂英。吴光国老师认识她。光国老师曾介绍她到施秉参加“旅游发展大会”会展。
主人让我们去看他家的蜡染作坊。这是一间大大的房间,墙壁上挂着很多的蜡染布匹,以及一些蜡染布制成品。有衣物、裙裤、伞、腰带等。在这些物件上还悬挂着一张“凯里市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示范点培训会”横幅。这是他们才举办的蜡染技艺培训会。参加的村民都是当地的革家妇女,还有从其它村来的苗族妇女。真正体现了计生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其实早在今年的九月中旬,在凯里市旅游委员会、凯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黔东南州革家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关心支持下,麻塘就建立了“革家‘踩亲舞’传习基地”。在龙场镇麻塘革家寨正式成立。“踩亲舞”起源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是革家青年男女社交活动中一种独特的舞蹈,革家年轻人的自由婚姻是通过踩亲对山歌的方式增进感情最后缔结良缘的。革家踩亲舞以简洁明快的芦笙节拍为背景,配以粗犷的舞姿,这种舞蹈热情奔放,舞态夸张,极富表现力,反映了革家人豪爽奔放的性格。而举办传习基地,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重要基础,是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麻塘寨自列为特色民族风情旅游点以来,曾接待过无数中外游客。他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和富于艺术创作的天性,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中外友人在离开麻塘多年后仍时时惦念着麻塘。
麻塘,一个典型的革家寨,那是一道神秘的风景线,是一生中你不得不要去的地方。
施秉县苗学研究会 紫夏(吴安明)
二0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于偏桥古镇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