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雅赋网 > 心情日记 > 心情随笔 > 正文

万“千”艺术

时间:2017-09-16  阅读:301  作者:龚惠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典型形式,它表征为人类的精神价值。美术鉴赏不仅仅是体会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其最终意义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谈到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国画大师,最具传奇色彩要属张大千,他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又被称为“临摹天下名画最多的画家”。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可分为3个时期:古典作风期、转变期和高峰期。60岁前,张大千集中精力临摹,由石涛、朱耷追徐渭、陈淳及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其画风亦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晋唐宋元风范。60~70岁,张大千历经10年探索,融泼彩于泼墨、勾皴法,终于创造了雄奇壮丽的新风貌。以70岁所作《长江万里图》为标志,他迈入了创造性的高峰期,泼彩成为最富个性的画法。其过程大略是:先以墨笔略勾大形,然后托裱一层纸(或将画裱在板上),再泼墨泼彩。其泼法近似现代西方绘画的自动技法,用手牵动画纸或画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种偶然效果,再凭感觉注水或加浓颜色,或用笔添补房屋、山脚、枝干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境界与情调。他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等古人言论解释这些作品,认为它们是符合传统美学原则的。事实上,张大千晚年的这一突变,不仅把他的艺术从古典画风引向了现代画风,也把他推上了中国画革新大家的行列。

张大千毕生的创作,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的境地。他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其书法得力于《瘗鹤铭》、《石门铭》,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其题画诗工七绝,诗风真率豪放。早年多自刻印,清俊灵秀,与画风相一致。晚年的张大千每每思乡怀旧,黯然伤神。1979年他81岁时曾自书一联:“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正写出了这位艺术家的性格与心境。

张大千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的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主干,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中优秀的美学思想。他的绘画历程,是师古人,师造化,师己心。即通常说的临摹,写生,创作。张大千主张学画从临摹入手。他从石涛起步,旁及八大、石溪、浙江、老莲、唐寅诸家,上追北魏、隋、唐、宋、元各代。在穷追古人之心的过程中,张大千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艺术,博取众家之长,直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这并非张大千的本意。“继承传统,不能亦步亦趋。只限于摹拟为足,则无画矣!”这是张大千的心声,更是他师古的真正目的:学古为了创新。正如美术界评价他“大千多变,每变必新”。纵观其艺术进程,张大千一生画法变化多端,风格前后大异,足让人怀疑其作品是否出于一个人的手笔。这也说明张大千一生是在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求新求奇求变。尤值一提的是,50年代末张大千与毕加索会晤之后,一种植根于传统,兼蓄西方艺术养料的创新欲望愈加强烈,进而发明创造了影响广泛深远,并被誉为“中国画技法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标志”的“泼墨泼彩法”。

张大千在一生的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哲学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层面上探求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他从“师古”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由此奠定了自己坚定的、渊博的笔墨基础;接着又从“师造化”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胸襟,将天下景色、人物之美尽汇笔下;然后在他的“求独创”中,又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全新的艺术画风。其艺术风格表征着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张大千认为:“作画,首先要了解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无论画什么,总不出这三个原则。了解了这三点后,画出的画才能形态逼真,神韵生动而跃然纸上。”“作画要明白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这才算达到了微妙的境界。”即画家必须切实掌握绘画对象的理、情、态三个方面,并“蕴藏胸中,呼之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并且他常说:“在学习方法上,我主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是格调大低,则为人所不取。”即便是工具,张大千也仍然以取法乎上的态度处之,如四处寻购矿物质颜料,亲自监制“暗花宣纸”,使用牛耳毛制笔等。如此种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习艺方法,使张大千获益斐然,成就接踵而来。

大千先生喜爱荷花,应与他的个性有密切关系。荷花被视为高洁人格的象征物,并由此引伸出清雅不俗,温馨芬郁,隐逸绝尘等多层道德含意和审美观。这与大千先生历经多乱的世局,而不向世俗低头的倔强个性相吻合。张大千早年曾经在李瑞清、曾熙到指导下,对名家作品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和临摹,而其中,八大山人的水墨荷花对张大千荷花作品风格的影响最大。张大千曾说过:“予乃效八大为墨荷。”张大千对古代名家真迹的临摹,并不只是对其外貌的临摹,而是对名作精神以及意境进行摄取,张大千先生的荷花虽然以临摹为基础,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魅力。张大千先生的荷花作品,无论白荷、雨荷,还是朱荷、墨荷,都独树一帜,他的荷花作品不但种类繁多而且不断推陈出新。1963年,张大千先生在美国展示了六幅荷花屏风。此作品长12尺,宽24尺,用笔疏狂、架构自然、泼墨飘逸,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张大千先生纯熟的功底与绘画技法,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画并不是对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对事物入微的观察,以及作者的情感和心境的自然融合来进行创作的,这也是画家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张大千曾经说过,画荷花,看似很简单但是却也最难,简单的是其外形,而难的则是其神韵。为了更好地抓住荷花的神韵,张大千先生曾在颐和园居住过两年,在此期间,他每天早中晚三次对荷花池中的荷花进行观察。后来包括在张大千先生居住过的很多地方,他都曾种植过荷花。张大千先生对荷花如此痴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他长期的观察和感受,对荷花的物理性能非常了解;其次,则是因为他对荷花姿态的喜爱以及君子性情的认同。正是由于长期对荷花的观察,以及内心对荷花性情的深刻认同,才使得其在作画时能够随意挥毫,生动传神。

《泼彩朱荷》为屏风巨制,墨色交融,富丽堂皇,红荷以金线勾勒,在纵横挥洒中又可见墨斑彩迹,泥金底的材质使画面灼灼生辉,是张大千晚年泼彩荷花的典型代表。在创作《泼彩朱荷》时,大千已是病痛缠身,而屏风体积庞大,不可随意挪动搬转,金绢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较纸张又难上百倍,这就需要画家具有极高艺术功力。画家在泼彩与勾描花叶时,只能靠身体的移动来满足画面经营,或立或蹲,颇费体力,对于绘画技巧更是极大的考验。大千凭借顽强的毅力,耗时三周方最后完成此画,可谓耗尽心血之力作。

美术鉴赏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视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有时会让我们从精神上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美术世界。它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紧张的灵魂有放松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我们心灵的归属。

相关专题:艺术 大千 荷花 先生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日记大全心情日志心情随笔幸福日记快乐日记感伤日记难过日记无聊日记思念日记感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