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中旬,伴着漫天雪花,记者走进了位于吉林市的中航工业吉航。
吉航,偏安吉林市东北一隅,距离中心城区22公里,占地1.80平方公里,典型的军工企业大院。一堵高墙把企业与外界隔离开来,98幢居民楼整齐、安静地矗立着,在漫天飞雪中显得静谧、安然。厂区里的厂房排列得有点类似于部队的军营,略显低矮。清晨,喇叭里响起“告诉世界,告诉未来”的激昂旋律,身着中航工业工装的人们从记者旁边匆匆走过,耳边传来咯吱咯吱的踏雪声;深深地呼吸,瞬间凝成的白白雾气就在眼前升腾。
这里,似乎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扰,但是,逃不开的是市场和竞争之手的拨弄。对于企业而言,没有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吉航,这个始建于1956年、曾有着“中国航修摇篮”辉煌历史的老牌航空维修工厂,发展几经起伏,像一艘失去了航向的大船一度搁浅,陷入泥淖,沉疴诟病、积重难返。在2010年触底后终于迎来新的舵手,历经近5年持续不断的痛苦变革,如今,这艘已经调整好航向的大船正在加足马力,全速前行。
“我是2010年3月9号到吉航履职的。”吉航董事长李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景况,还没有开大会宣布他的任命,管后勤的副总经理就跑到办公室向他求助,希望他尽快解决供暖用煤问题,因为吉航赊账太多,卖煤的老板已经拒绝供货了,没人“借”煤,眼瞅着供暖就要断顿儿,虽然已进三月,北国可还是春寒料峭啊!从“不差钱儿”的中航工业沈飞调任的李伟,履职伊始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他预料到企业的状况不会很好,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困难。“最后煤老板看在新来的老总刚上任,还是给点面子吧,把煤借来了。”
“当时情况有点儿惨,人、项目、钱,几乎是三无状态。”李伟告诉记者,住在吉航招待所里,半夜经常会被冻醒,房间里的温度总是徘徊在1度到5度左右,屋里冷,心里也不暖和,脑子里更是万马奔腾,各种想法相互撞击着,企业的发展像道难题,问题到底在哪里?
2010年,李伟履新时的吉航已经跌进了发展的谷底。企业在2002年就由空军移交到中航工业了,失去了与军方的天然联系就像切断了母体与婴儿之间的脐带。吉航的主业还是航修,任务的逐年萎缩使企业进入负增长状态,连年亏损;没有任务,有些单位就是半开工半放假的状态,几千人的工资没着落,不能开全资,几乎月月80%开资;企业发展失去了方向,职工渐渐丧失了信心与希望,一些技术骨干、生产骨干接连辞职,都被挖到了吉航援建的航修厂。从2002年到2010年,军品线上流失的骨干人员就有800人之多。“那段时间,我脑袋里闹腾最多的就是走与不走,更抓心挠肝儿地闹心着工厂怎么就不能快点好起来呢!”经历了那段彷徨迷茫低谷期的老工人回忆起来仍会心酸。
曾经,解放军5704厂是师级单位;曾经,工厂职工有六七千人;曾经,1个月的修理能力达到18架;曾经,能进5704修飞机的工人身价也非常高;曾经,有工人在1981年用3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块120块钱的上海牌手表,进入“奢侈品”消费的行列。“当年的5704厂是中国空军的歼击机、强击机修理基地,后来位于芜湖、大连和石家庄的航修厂都是我们援建的,越南、朝鲜、老挝、巴基斯坦也都有我们援建的航修厂。”说起当年,吉航党委书记冯永刚也不无感慨。
缘何一家曾经的行业“老大”会沦落到如此落魄的境地?“就是这种固步自封的老大思想害了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严重落后,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别的企业开始锐意改革,开始着手上马新机能力建设的时候,我们还抱着二代机航修老大的功劳簿睡大觉,安枕无忧呢。”李伟和冯永刚对于这个问题看法非常一致。
“想死很容易,要想好好地活,有尊严地活,就要变革!要改革!自从我到吉航,变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李伟,这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说,自己有个特点,就是不会示弱。面对着千头万绪,李伟和领导班子分析认为,影响公司改革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几十年来,工厂一直作为一个小宇宙在独立于社会之外运行着,几乎为职工提供了从生到死的一切保障职能,干部职工对企业的依存度非常之高,大家普遍缺乏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缺乏市场和竞争意识,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危机忧患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而这又使企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营销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凡是有阻碍发展的因素就要用显微镜去看;凡是有发展前景的就要用望远镜去看;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就要大胆闯;凡是找准了发展路子的就放手干。”李伟为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出了一剂药方。
在变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李伟和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航修为本,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提出了2010—2012年“一年止滑坡,两年打基础,三年有起色”的目标。目标定得切合企业发展实际,又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觉得靠谱儿,愿意跟着干。李伟常说,吉航的梦要靠自己圆,欢迎外部输血,但更要具有内部造血功能。
针对存在阻碍企业发展的顽疾,李伟大胆改顽革弊:对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进行调整,对多个行政单位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改变干部任用选拔机制,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促进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全面开展公司各岗位分析评价和薪酬制度改革,进行了公司成立以来最深刻的一次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了“岗位绩效,责任绩效”的薪酬体系,提高一线员工的收入。经营模式多样化,在工厂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维修单位授权经营,考核成本;航空制造单位考核利润;民品单位合作经营;三产则是租赁经营。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盘活了企业资产,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和空军、海军的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加强和军贸公司的交流与沟通,外部环境得到优化,扩大了无形资源,航修能力和能力建设得到提升;同时,在集团公司及中航装备倡导的航修厂与主机厂对口支援政策支持下,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合作,航空制造规模扩大。
“有活干,有钱赚,以前亲朋好友聚会,我都逃避工资这个话题,现在感觉腰板直了,硬了。”谈到这几年的变化小杨直言不讳:“这两年公司修理的飞机数量越来越多,机型也越来越多,还有新机进厂,以前都是老旧机种,现在真是太振奋了。”小李告诉记者:“现在工厂的激励制度比较好,我们工段原来总是躲活儿的人,现在都抢活儿了。今年我最想做的就是扎扎实实从技术原理着手,从更深层次全面掌握修理技术,多学点,多会点,多干点,多赚点!”
解决了生存和吃饭问题,又要想办法解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较低的企业效益之间的矛盾。只要企业发展好了,职工的利益才能提升。李伟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离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干部职工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改革力度还不够,还只是起步,后续改革还要从吉航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深入做文章。
2013年,吉航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把吉航确定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于8月4日—5日到企业现场调研,为吉航改革脱困把脉,在充分肯定吉航领导班子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对其航空产品维修和制造业务,民品以及通用航空维修基地建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带来了资金和相关政策的利好。林左鸣在与李伟深入交换意见时强调,吉航不能靠要钱来活着,应该靠挣钱养活自己。中航工业党组于2014年1月13日通过了吉航改革脱困方案,各种支持的力度正在逐步显现。
“现在是吉航实现振兴发展的最好时机和关键时期”,李伟说。站在吉航新的历史突破点,李伟和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以蝶舞之势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广泛调查研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打造中国北方修造一体化的国际航空维修服务综合保障基地”的吉航愿景,一幅精心描绘的吉航发展蓝图缓缓展开!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