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香炉山的地方比较多,不知道真的是因为山形相似或是对神界祭坛的虔诚?不过,要弄清楚是哪一坐香炉山,你得在前面加个定语。就比如我现在要介绍的这座香炉山,它就是凯里的,这还不具体,据说仅凯里就有四个之多,凡事得分过子丑寅卯,于是你得再补充上,炉山的香炉山。因为炉山原为清平县,因香炉山而得名炉山。
香炉山,位于凯里西北部,离凯里市区15公里,海拔海拔1233.8米。方圆15公里。香炉山,因四面石崖绝壁,形似香炉故名——这是汉语的解释。对于苗族人来说,这香炉山其来头就不那么简单了。苗族古歌经常唱到:“大就是大舅父,高就是波巴角,深就是清水江深……。”这里的“波巴角”就指的是香炉山。在苗族语言中,“波巴角”之波是指山,巴角,是山名。香炉山在苗族心目中,它是圣山,比同于藏人的梅里雪山、冈仁波齐、阿玛尼卿和尕朵觉沃等。苗族古歌,特别是《开亲歌》里,有上百次的提到此山,可见其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大。
此次光临凯里,原打算去苗寨子走一走,后遇到姐夫家林,我邀约他与我一同去——他住凯里。他说香炉山没去过,是不是去那里走一走。我说,那好!我们就去香炉山看看,因为我去香炉山已经是三十多年前当学生时去过的,印象都淡忘了。我们没有车,好在去香炉山有公交车,价格也便宜,往返也没什么大碍。
记得好多年前,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是老师带着去“春游”的,好多个班,几百号人,蛇形的队伍,浩浩荡荡。去的时候我们是从东北坡的一个小村子上去的,那个村了叫宗堂,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半山上。春暖花开,妇女们搬运牛粪进田,而田里则有男人们崔促着牛拉犁铧犁地。
时令已经进入了初冬,故地重游,已是西风凋碧树,残枝立冬之时。还好,那天天气放晴得好,蓝色的天空漂浮淡淡的白云,日光则是淡红色的,这可是冬至日里难得的摄影天气。去香炉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沿小路进山,而另外一知则绕过北坡,沿凯炉公路走好一大段路程才到分路口。我们就在这岔路口下了车,然后又循路而去。路是新修的,弯道很多,有的地方还没有铺上泥青的。虽说才是正午,太阳则西斜了不少。沿公路植被都很好,以松树和芭茅草居多。太阳的斜射,白色芭茅花显得格外的耀眼,风一吹动,花絮随风飘荡起来,然后远远地消失在森林的那边去了。
就在靠近香炉山的北坡路上,一处工地正施工,几台挖掘机,一伙民工热火朝天地平整地面。据介绍,香炉山景区建设近日才正式启动的,建设内容包括服务区、始祖文化区、夜郎文化区、主峰文化区、九黎部落文化区五大板块共68个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这是在建设车场,它是景区服务区的一部分。
关于香炉山的建设好多年前都听说过,说什么“蚩尤陵园项目”,我也兴奋过。当时还有人发动我们集资呢,热闹一番之后,不了了之,更没有什么动静。此行看到真正动工了,算是了结一点心愿。路的两旁新修了不少的建筑,那可能是专为这旅游修建的。有的已开出了门面,里面经营着小吃。来往于凯里至香炉山的客运车,有一位年轻的客车司机说:他就是这地方的人,听说香炉山要开发,他贷款购买了这部车,期盼着来年旅游业得到发展之后赚上一笔。
从车场往南行走,公路连接着香炉山脚下,然后分成几条道向东向西方而南延伸,一溜烟进入那些不知名的村子里去了。
也就是在这个三岔路口处,耸立着一牌门,三檐两重,有点古样。牌门之右边,立有小碑一通,碑额阴刻《永垂不朽》,系清代所立,不知内容。而离此碑不到十米的上山路口,也立有一碑,碑体缺了一角,有明显被人损害过痕迹,碑文书写楷体“勝境”二字。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由此可见,香炉山列入胜景至少有三百多年历史。
上山的道路就在这碑帖的左面,弯弯曲曲,“之”字而上。路由石块铺就,约一点五米见方宽。梧桐树是行道的风景,叶子被秋后的严霜已打过,有的卷曲,微风之中摇摇欲坠,夕阳西照,满目金光。还望西山,余辉斜照之下,有村寨散落一片。村子的中央一处辉耀的田园,诗般的境界,炊烟流淌,鸡犬之声相闻。
越级而上,在一个转角处,又现碑文一通。碑中阴刻“黔阳第一山”五个红色大字,石碑两侧,阴刻小字碑文,盛赞香炉山为“实属天造地设,集黔山之大成”,受颂嘉名为“黔阳第一山”。落款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徐作霖所立”。徐作霖,字云庄,号雨浓,补拙堂堂主,复州城东沙河太平庄朱家屯(今辽宁省普兰店市)人,嘉庆己卯科。徐公少小聪明过人,喜好读书,弱冠补诸生,每试则优等。学从茹古香先生,期以必中。以廪生中试,嘉庆丙子(1816年)科举人,乙卯(1819年)科进士,钦点国子监学正。后因补缺需时,改归知县,选授甘肃礼县。诰授奉政大夫,钦加五品衔赏带蓝翎。徐作霖是个有来头的人,可我就不知道这个进士因何跑到苗疆腹地来,又因何原因书写了那么几个字。
再往上行,一道精巧石拱卡门耸立崖壁之上,卡门有一米之阔,门楣上有“是一保障”,卡门两边有对联一副,书作“一障保名区雉堞山城千载固;层崖开胜境蜃楼海市两重盘”。
香炉山原为清平县辖地,香炉山因地势险要,历史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有关资料介绍,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8-1464年)设香炉山兵防,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设香炉山守御所,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设清平卫中左干户所,清朝设炉山汛等,都以二霯岩为驻地。同时,这里也是历代苗族起义军的根据地和指挥中心。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阿榜领导的苗族起义军,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韦烈领导的苗族起义军也曾占领过此地。《黔南识略》载:“明正统末,苗韦同烈者凭险于此,官军讨之,久而弗克。”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阿向领导的苗族起义军,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包利和红银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咸丰六年至同治十一年(公元1856-1872年)以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等,都曾先后聚兵香炉山,以“苗王洞”为指挥中心。如:1855年12月,张秀眉等率领苗族农民起义军推进凯里,占据香炉山,并以香炉山为指挥中心,香炉山顶即观音洞为指挥台,聚兵于香炉山周围,直至击毙盘踞凯里的县丞陶文量。1856年7月9日攻克凯里后,香炉山及其周围成为苗族起义军的重要根据地。为抗击清兵,张秀晨等主动联合各友军共同对敌,主动进击,四处打击清兵。
由此可以看出,香炉山确实也是一座英雄的山。
通过这道具卡门之后,路向东行。一路两边都是撂荒耕地。有人在这里砍柴和放牛。在靠近里坎的一处小石崖壁下,有“故泉”一井,全封闭的,有一小方眼可让人伸进取水。泉水清冽而甘纯然。有乐善好施者在井盖之上放置土碗一个供进山之人取水饮用,很多路过的人都饮不思归了。井之上有一条方洞,上面撑起很多的树枝条。我不知其由,一放牛的老人打从那里行过,他介绍说,这就是“撑腰石”。人一但腰杆痛了,就焚香化纸,祈祷撑腰石帮助,撑上一根树枝,腰自然就好了。我正值腰痛,也拾起一根棒子撑了起来。原以为回来就好了,但事与愿违,可能是没有焚香化纸的原因。
放牛的老人姓顾,他说左边有顾成碑。这是一块荒芜的平地,平地的中央立有石碑,碑楣为“缵绪流芳”,碑中间竖行书“明夏国公镇远侯顾公(讳)成碑誌”,左右小字记述了顾成入黔的有关“事迹”。《镇远府志》以顾成对“开黔有功于镇远者”,将其传略录入《名宦志》。据“中华姓氏网”载:苗族顾姓,是越王勾践苗裔的分支。明初镇远侯•赠夏国公、谥武毅顾成,是安朱,五十三世后裔,镇守贵州三十余年,其第五世孙有位顾良相,指挥千户爵,镇守贵州香炉山一带地区。这立碑之处其实就是曾经的顾氏宗祠所在地。
离开顾成碑,有路上行。周围有墙,有城垣,有林地……这地名叫二霯岩。每年夏天,这里都是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香炉山爬坡节活动,届时苗族男女青年将此地作为游方场地。其活动自然多着呢,有跳芦笙、对歌、斗牛等,丛然使这静寂的青山变成欢腾的海洋。
关于香炉山爬坡节,在施秉、黄平一带的民间传说故事《砍都浏席》是这样表述的:有阿便和阿朴,还有阿靓和阿尼,他们是情人,哪个先登“波巴角”,哪个都是成这一对。便和朴,靓和尼,都是因为捷足先登,成就了姻缘。官府是汉族,成不了姻缘,于是出难题,他们修筑了九十九霯坎,看谁先登,就算谁赢。谁知,这一对男妇,纷纷登上,成就了姻缘。于是人们以情为上,纷纷效仿,同样成就了姻缘。于是,旺宝和耇雄,八确与耇当很高兴,就于六月十九定为情人节,让人们吹笙击鼓,成就了不知多少的婚姻。
有得必有失,说是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四月,当苗族义军在香炉山顶欢庆一年一度的情人节日时,因叛徒带清军趁机攀悬崖而攻陷香炉山顶,使香炉山这个与清廷抗争了18年之久的苗族起义军根据地失陷。这可能传说有误。
关于“波巴角”吹笙,在施秉金钟山一带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说是古时候一支苗族从江南溯清水江而来,因前有险滩,后有官兵追杀,人们扶老携幼一路前行。走在前面的人,已经到了香炉山吹响了芦笙在招唤了。而另一些还在清水江岸边马号这地方,这支苗族人实在走不动了,当官兵到来的时候,人们已无力反抗了。突然天云忽变,风雷交加,把这些苗人化为石头,镶嵌在金钟山之上,所以现在人们才看到金钟山有五个高耸入云的石山,面向西去,至今还盯视香炉山。后来,人们说,其实他们已经飞到了香炉山与族人团聚了,那些个山峰只是迷惑追兵罢了。
在香炉山上,我总是记着这样一个苗族老人,这可是个真实的老人。这个人叫巫阿蛮(1838-1946),她是张秀眉部下的女头领。咸同苗族起义失败后,她逃到香炉山之东面的月亮坡上隐匿。她为这次苗族起义编唱了很多的歌谣,传给后代,其中一首反映张秀眉当初率义军占据香炉山的情景歌谣《扎营香炉山》:“扎营香炉山,壁纠转三转;山山跟着转,冲冲下鸭蛋;家家衣咚哐,户户打草鞋;人人献把力,个个捐粮钱,年壮猛能勇,年老送娃崽;苗家人心齐,跟着秀眉干,天下不太平,苗民受苦难;为了得自由,死了也心甘!”1946年农历三月三日,正是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在香炉山失守64周年的日子,已108岁的吴阿曼唱起了《跟着张秀眉》、《扎营香炉山》、《反清反到底》等民歌,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香炉山周围百里内外的数千人闻讯赶来参加葬礼,悼念苗族义军女英雄。
路到苗王洞下,有路东走,那是去苗王洞的,苗王洞里祭拜观音,我不明白的是,这苗族的圣山怎么会祭拜观音?也有路往西行,那是上山顶的,亦为羊肠小道。这里的崖壁下,不知是谁,打制了很多的无字之碑。当然有一块是另类,居然刻有字来,令人难忘。上有英汉对照书文,英文我不懂,但汉文是这样刻的:“李玉华的苗族,生于一九五九年元月一日生于美国,苏明尼达州电脑制作中心经理,为考察苗族文化,于一九九六二月八日,一九九七年八月四日和五日,三上香炉山。”这可能是海外苗族同胞在香炉山唯一可见题写的碑文了。
往南行,即是九十九霯石梯,上也有卡门一座,这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清平知县刘椎在香炉山曾写下诗文,曰:“香炉何岩岩,地险插天高。天门石径窄,峰顶云气交。中层已千仞,环岩架屋牢。毗连数十家,飘飘屠若巢。一夫守要害,干军攻莫挠。”1982年,本君曾在那里“留此存照”。汪良,凯里人士,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79年)乡试中举,官至云南潞南知府,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去官还乡,编修《清平卫志》。他的《登香炉山》也这样描述其险,诗云:“炉山之高高入云,嶙峋壁立无支分。雄关未许容双马,杀气曾教走万军。林翠湿衣人不觉,猿声啸壑客惊闻。攀缘直到层巅立,回道相将日已矄。”全诗文辞通晓,明白如话,诗中写景、写史、抒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山极顶,有亭子一座,依栏而望,凯里州城尽在眼中。一水一曲从眼前划过。而最令人兴奋者,当数这名城之变迁。其伟统之建筑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一阵风来,闻到茶香味。仔细一看,这贫脊之地,居然长有很多的茶树来。后查找资料,方知,香炉山云雾茶早在明代已列为贡品了。据《重刊清平县志》记载:“香炉山……产白芍、羊藿、五加皮、薄荷,惟云雾茶最佳不可多得。”同样,在《名山•香炉山》中亦记载:“山顶上可种茶,明、清贡品香炉山云雾茶即产于此。”原凯里市政协副主席唐来鹏,早在民国时期《无题》中曾有诗曰:“执手黔灵思愀然,感君豪迈敲峰烟。青山压屋春光绿,看熟朱樱又十年。拄锡灵山非偶然,幸乐平文文化烟。自有天上名品在,得荐中兴第一年。”难道此行所见之茶树即是“香炉山云雾茶”了吗?
夕阳西下,我们得赶快回城了,香炉山下我们已不见有回城的车了。
二0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吴安明)紫夏写于施秉偏桥古镇
邮箱:wam520sb@163.com
相关专题: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