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羊年。今天我送羊。
从前,有一户人家——张氏和儿子刘小儿。张氏早寡,生活靠娘家接济。刘小儿单根独苗,张氏过分溺爱,致使刘小儿越加不懂事。一次饭菜不合口,竟踢了他娘一脚。张氏大哭,后回了娘家。后晌,张氏才回。刘小儿又急又怕,急的是挨了饿,怕的是舅舅打他。谁知,张氏只对他说,到姥姥家看羊去了,母羊下了羊羔,到六月或七月草肥了,舅舅把羊送来。刘小儿放心了。
到了六月,舅舅送来了两只羊,刘小儿每日到野外放羊。一天,他在树荫下,发现那只小羊拱到母羊奶穗下,先跪下两条前腿,而后才吃奶。挺好奇,每次吃奶都跪着。后来专门去问了舅舅。他舅舅语重心长地说:“羊羔知道它娘生养它的艰难,所以吃奶时要先下跪,谢老母生养之恩呀!……”刘小儿听后,满脸通红,扭头就跑。扑通一声跪倒张氏面前,哭着说:“娘啊!孩儿不孝,连羊羔都不如呀!……”从此,痛改前非,敬孝母亲,帮助邻里,里里外外的活儿都干,和母亲过起了好日子。
姥爷姥姥给我家送了12年羊。准确地说,是给大姐送的——送老大,但弟弟妹妹们也跟着沾光。为什么送12年,正好一轮儿十二属相,我想,是不是这个时期正好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时期——这时接受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小时候的记忆中,送十二年的羊是比现在要多的。有的家送到“羊见羊”,就是外甥有孩子开始接羊结束,这样一来,得送20年左右吧。虽然这样人家不多,但确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不仅仅是孝的教育。那时送三年的也有,好像羊的个头要大些。也有听说,谁谁家是牵着山羊来送的,这真是羔羊跪乳的活教材啊!真亲啊!这些羊都是白面蒸制而成的,有大、中、小之分,有20或24之说。有的羊做成二三十斤,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农历五月“瞧羊”,携子回娘家看望双亲,谚语有“割罢麦子打完场,谁家闺女不看娘,瞧娘不是瞧娘,是到娘家去瞧羊。”农历六月或七月,送羊到女儿家。我们这里,多是在“七月初二”,因为这是野草最肥美的时候。
七月快到了,盼送羊是那种流口水的期待。那时候,形态各异的面羊,搔首弄姿,着实诱人。黑豆眼睛点缀白白的身体,领头羊还系着红头绳儿。小伙伴儿们炫耀着各自的羊,在大人的要求下,互相送送,传递吉祥。咬上一口,满嘴麦香,味儿就是和平日里的黄馍黄窝头不一样。不只是羊,还有一些别的小动物一起来。姥爷徒步十多里土路,白毛巾下边的脸上汗滴不止,那种记忆抹不掉,篮子里的圆烧饼或牛舌头烧饼让人现在还香得吧唧嘴。
多少年过去了。
过去是接羊,现在是送羊。过去是自己蒸的面羊,现在是商家卖的面包羊或蛋糕羊。过去是动手,现在是动钱。过去的饭是自己做的,现在的菜是饭店要的。过去来的人少,现在去的人多。
送羊是娘家对外甥的一种你从哪里来的孝的教育,其中也包含着要求。送羊是夫妻双方家庭两种思想既对立又统一的感情沟通的契机,是忙里偷闲坐下来凉快一下的相互学习,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你推我让共享佳肴的美好气氛。送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爱的传承,是一种吉祥如意。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