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次优选择”

时间:2016-07-24  阅读:1738  作者:墨未浓

国外一座城市的一条街上有三家裁缝店同时开业,并分别打出了广告。一家说“本店是世界上最好的”,另一家说“本店是全国最好的”,第三家说“本店是XX街上最好的”。经营一段时间,人们发现,第三家裁缝店生意最好。

三家店铺,水平相当,价格相同,位置相近,为何第三家生意最好?经济学家认为,是缘自人们一种“次优选择”的消费心理。

天下事实难两全,人们只能在两难选择中,权衡利弊得失,利中选大,弊中取小,择优限劣,尽量把弊害和损失控制得小一些。“最优”往往太过理想化,很难做到,最好回避。“次优”则比较现实,容易实现,常常为智者首选。

“次优选择”出自西方经济学界的“次优定理”或“次优理论”,是对应“最优选择”演绎出来的一个专业词汇。

标准通常分为最优、次优、一般、较差、最坏。“次”有“差于”、“第二”的含义,当原有意义上的最优受到客观条件破坏未能达到,实现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通常冠以“次优”。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教授在天津大学讲学时,曾用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来解释“次优”:

一个人到商店里买针,没有人说,哎,服务员,给我拿根最尖的。把一盒儿针都拿出来挑,用放大镜看,没人这样。都是拿几根来让你挑选,第一根看看,再看看第二根、第三根……行了,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全部翻一遍呢?这就是次优决策。

女人买纱巾,没有谁讲我买的是最优纱巾,要买最优纱巾也不可能。在一座大城市里,你要打出租车把全市商店逛个遍,恐怕才能挑出来最优的,但没人这样做。人们多半是看了第一家,再看第二家,看看第三家,行了。如果有人问:你买的纱巾怎样?回答:还行。这就是次优选择。

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而非最优。客观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次优世界,次优世界,只能选择次优。

次优选择的经济意义在于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次优但仍能让人满意的结果,避免不计成本,大量耗用资源、资金、人力、时间,破坏生态环境,以求获得最优结果的极端行为。比如:

企业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要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等口号,追求目标最高、成本最低、收益最多、市场份额最大。政府有全国百强、省内龙头、经济强县等头衔;舆论有世界之最、全球首次、在XX领域处领先地位等新闻。仔细想想,有多少“之最”充其量就是水中花、镜中月般的虚拟符号,没有多大实用价值。而在此类美誉的背后,往往是产能过剩,比例失调,生态失衡,头脑发热,盲目自大,攀比成风,弄虚作假,错失良机,代价昂贵。

个人在两难问题上选择最优,损失和影响必定有限。政府、企业追求最优,则关乎全局成败,关系国计民生和中国梦能否实现。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利益碰撞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这种选择出现的频率会更高、更棘手。

追求最优当然无可厚非,但当最优选择无法实现,或成本、代价太高时,将决策思维归于次优选择,用次优态度对待好与快、效率与成本、开发与保护等方面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时,放弃最优,退而求其次,仍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结果,无疑更科学、更理性。

当然,次优选择并非“中庸”,也不是放弃最佳,更不是后退甘居中游,而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佳效能,在“可调和因素”上“退一步”,少提一些徒有虚名的“之最”。(墨未浓/文)

相关专题:选择 人们 结果 资源

赞(78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