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听说余秋雨是在一本作文书上,大致内容已记不太清,只记得好像是关于老师查看学生日记评判它有余秋雨的一系列文章风格。总之我就这样记下了这个人。
后来在公交车上偶然看到同学手里拿着几本书,其中就有余秋雨的书,当时觉得《文化苦旅》这个名字挺奇特的,便记住了。但看着那一大片文字感觉兴趣不大,却因此加深了我对余秋雨的映像,好像挺有缘的。
在后来语文老师无意间说起余秋雨,原来他也是余秋雨的粉,还是铁杆的。说了很多收藏的书籍,然我只记得一本——《文化苦旅》。
后来的后来,在一个书摊上看到几次这本书,出于莫名的感触,我在往返的纠结中还是买下了。
最开始看的是自序,挺羡慕那种顺路旅行,感觉很带感。而从他自序里那随手拈来的古今中外文人语句,可见其阅读之丰富,底蕴之深厚。读他的文字仅仅是一篇序就已让你深陷其中。
他的整个文章就像一位正和你交谈的老友,带你走向他所看到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读道士塔时,我完全感受到当他站在那里时对于文物低价卖出的心痛,且那还是我们有能力保住它的时候啊。然你只是把当时那个道士对待他所看到的一切后所作所为用你的笔锋还原,告诉我们一切的源头来自于那时官僚的自私自利,以及未清晰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只着重于眼前,相比于那时西方那些敢于冒险,为文化倾尽家财的人来说,我们似乎已经在历史的年轮上划上了必败的一笔,只因我们在最好的年华,享有最好的资源却不知珍惜,就这样半推半就,想着还早还早,找着各种各样的借口把一切在不知觉中拱手让人。仍你终究是痛心的,所以你说“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以示你对那历史的遗憾,最使我感慨的是那些专家们却要因为前人的不作为,冒着屈辱高价购买那本属于我们的文化来研究,且还只是一卷小小的胶卷。
一切的一切实在想埋怨,可以追朔到很远。作为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底层人,王道士并没有错,他不爱国吗?不,他在第一时间就找当地官员表明情况。然而,他们仅仅送了一两份礼给上层高官便不管了,它们在不低的运费上犹豫了。然在那时豪华的官僚生活排场,能怪它们吗?不,它们只是顺应时代被污染了。懂得价值的做不了主,有学问的没有下决心的那个赤肠,在他国人以为要带走这样的文化要做出艰难抉择时却发现一切如此简单,在现今学术讨论会上却有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做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面对这些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大概我能想到的也只是我们比其他国人明白的晚了点,而他的补救措施大概就是加强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只有良好的品质才能使我们有担当,更好的察觉正确道路方向,才能更好的守护本属于我们的东西。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