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无愁
文/半世闲人
提起家乡这个词,我的心情是复杂,不可名状的。
现在的我,求学在外,离家千里。算是流浪在异地他乡的游子吧。游子思乡,念家,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浮云游子天涯远,远在异地他乡,方知家的可爱。
人说,日久他乡即故乡。
身为90后,作为年轻的一代,我确乎是不知、不懂“乡愁”为何物。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四川妹子,在四川呆了整整19年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拓宽,我总想着,世界这么大,我要出来看看。
高考,是一次机遇。2015年的9月,我背负起了行囊,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片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红色的土地。我是深深的爱着那片红色的土地,眷恋着家乡的风土人情,爱着那锦绣山河、青山绿水。
四川东北角的一个小地方是我的家乡,那里的生活闲适而自然,是适合养老的最佳场所。在这座慢节奏的小城里,许多的年轻人都被消磨掉了奋发的意志。我听到过许多来小城旅游的人说,这座城市闲适悠然,轻松而令人愉悦。它无疑是适合养老的最佳场所。环境秀丽,绿水青山环绕,空气清新宜人。听到此,我是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而自豪的。而另一方面,我又感到万分的为难,他们也说,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太安静了,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和激情,没有那种奋发的向上引力。我不知道,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来评判。但就我而言,我作为一名90后,作为年轻的一代,我更乐意出来流浪,更愿意出来看看这个世界的广阔。
我的家乡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们热血的喷洒,用鲜血染红了这一片土地。作为这一片土地上的子孙,我万分荣幸。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能追溯至先秦的巴人文化。即便我们不再是纯正的巴人后代,但我们却深深地受着巴国文化的影响。并且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影响下去。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从农民的孩子演变为农民工的孩子,正因为如此,我的根是在大山里,是在农村的土地里。所以,我更深爱着那散发着清香的泥土的气息,爱着那一块块的农田,爱着身为农民的祖祖辈辈。
城市化的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我的家乡虽然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特点,但总体来说,还是保持着原始农村的整体风貌。黄泥土筑的青瓦白墙,青山绿水,山间人家,还能见烟囱里冒出来的袅袅炊烟。老人们还会聚在一起闲谈聊天,一起种种庄稼,割割草、收收菜、拾拾柴火。今天帮帮你家,明天帮帮我家,并未全部被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腐蚀。这是一份难得的闲适与悠然,目前为止,我的家乡,还是我眼中难得的一片乐土,一个久违的桃花源。唯一不太满意的便是,目前,村里的劳动力并不是很多,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听说,再过几年,新农村建设将到我们的那个小小村庄,不知,它又会带来什么狂潮?但我还是希望,即便等我老去,我还能找到家的方向和小时候的记忆。
身为游子,在这夜半,我深深的思恋和眷恋着故园家乡。正如李白所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晚没有星辰,没有月光,但我仍是深深的想着家,想着远在千里之外的爸妈。
作为文人,自然是有些煽情。爱着那些“剑花寒、又是他乡”“故人入梦长相忆”“清风明月苦相思”的诗句,喜欢一点一点剖析心灵深处。我恋家,爱家,思乡,想家,而我却并不想回家去以解相思之苦、相思之愁。
与我现在而言,乡愁无愁。有的只是无尽的对家,对家人的相思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趁着还年轻,四处流浪。寻找一些关于理想或者梦想的种子,让它发芽生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之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也是一种回归于田园的别样之美。
《我的村庄,我的记忆》,书中这么写——
人要有一个老家,老家要有一个小房子,一个小院。人可以到大城市里生活,也可以到大城市里流浪,但是农村里的小院,才能够给你温馨和安定。这是来自土地的安慰,和情感的归宿,是慰藉的来源。任何一个民族,都要爱土地、爱传统、爱乡村。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待我老去,和爱的人在一片山林之间,有一间小木屋,小木屋的附近有一大片竹林,一条溪流。我会在门前种上瓜果蔬菜,栽一些花花草草,用以养志怡情。和爱的人,闲弄花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