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VIP”作为“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缩写,字面含义就是“非常重要的人”、“重要人物”、“大人物”。对于“VIP”这一用语的由来,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VIP”是英国皇家空军用来运送高级任务的代码,最早用于运送蒙哥马利前往非洲;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子邮件在美国的流行,人们没事就发送邮件向朋友问候,当发送邮件的人不想让其他人知道邮件的内容,就把邮件标名为“very important person”。
随着时代的演变,“VIP”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一般翻译为“贵宾”、“贵宾卡”或“高级会员”。目前,“VIP”已经充斥着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股市、期货、商场、机场、景区、医院等等,随处可见。其实,作为一个组织,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把对组织有着重要贡献的客户或对象作为“VIP”,提供与普通客户不同的优质服务,原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VIP”进入中国,渐渐变成了一种超国民待遇,进而成为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因为享受各种“VIP”服务的,基本上是党政官员、商界大佬、明星大腕以及官二代、商二代、星二代等极少数人,他们成了中国社会的“VIP”,而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与“VIP”无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VIP”在中国已经失去了本来含义和功能,完全被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绑架,变成了为特定阶层和特殊对象服务的一种工具。
“VIP”在中国的变质,反过来也加深了由来已久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使更多的人在憎恨“VIP”的同时,又想尽一切办法,努力使自己成为“VIP”中的一员。在中国,如何成为“VIP”呢?只有两种途径:权力和金钱。所以,有的人通过攫取权力成为“VIP”,有的人通过攫取财富成为“VIP”。在攫取权力和财富过程中,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钱色交易等等。
毋庸置疑的,那些人一旦成为“VIP”,他们就会调动各种优质资源为自己服务,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加速了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来自一份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已经成为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那些“VIP”们,由于长期享受各种“VIP”服务,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VIP”的思维习惯,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享受“VIP”服务理所当然,他们的为人处世都会紧紧围绕“VIP”进行。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点播了一期《金星秀》栏目,金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儿媳妇怀孕,预产期还有一个月,老领导担心儿媳在分娩时出现问题,就给他的一位老部下、妇幼医院院长致电,要求把儿媳安排到“VIP”病房。这时“VIP”病房待产孕妇已满,院长答应老领导,只要一腾出“VIP”病房床位就立即安排。一周后,老领导见没有什么动静,再次致电院长要求立即安排。院长说“VIP”病房还没有人出院。老领导很不高兴,要求院长尽快安排“VIP”病房待产孕妇剖腹产,以腾出床位。所幸,院长还算比较正直,以一句“您的孩子就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的话,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老领导的无理要求。故事的结局虽然还算圆满,但是,那位老领导会不会利用自己的圈子,去影响院长的仕途和医院的发展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可见,变质的“VIP”,已经侵蚀着我们的灵魂,导致原有的社会伦理与道德正在丧失。虽然,也曾经有人向“VIP”发起挑战,但是无一例外的遭到失败。
全国十三届冬运会有一个小插曲:一名央视摄影记者通过运动场馆的安检门时,拒不脱去外衣配合安检,还说了一句类似“你们领导也要安检吗”这样的气话。摄影记者的气话,在我看来,却有着一股挑战“VIP”的意味。但是,一个小小的记者,怎么能撼动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呢?这个小插曲的最后结果是:那位摄影记者停职反省,公开道歉。
而今,我们国家的反腐风暴方兴未艾,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危害国家和社会的“VIP”们。我希望,能够通过反腐风暴,彻底整治社会上的那些“VIP”风气,从而达到根除长期以来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的目的,使我们的社会公平一些、和谐一些。当然,我深知,根除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似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