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向大地“乞讨”的“中国草”采织女 | 文创造物

时间:2015-11-17  阅读:894  作者:谭谭文创造物

向大地“乞讨”的“中国草”采织女 | 文创造物

我愿做一个幸福的乞丐,去向大地讨要恩赐,让享誉世界的“中国草”再次完成华丽的冒险!

夏布产于东乡

浏阳河的东乡

渐渐上升的东乡

山上生长苎麻的东乡

田野像阳光一样明亮的东乡

这是中国“夏布之乡”浏阳传盛千年的民谣!这里漫山遍野曾长满享誉世界的“中国草”苎麻,如今却只留下历史的绝唱!

每一件物件都是历史演说家。几千年前,苎麻完成了从植物到面料的跳跃,变成夏布,融进了我们的生活。如今,却只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目供奉在庙堂之上。刘敏认为,夏布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融合当代人的生活理念,重新回归生活,不断继承延续,这样才能焕发新生。

浏阳,夏布之乡,它的从容自信早已不复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家家户户梭子响”也成为绝唱。繁琐而单调的工序,低价的工资,市场的激烈竞争,都在压缩着夏布的生存空间。刘敏说,“夏布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衰落的迹象也渐渐瓦解着传统造物者的坚守,更是无情地摧毁着这座城市的名片。”

夏布曾让整座城市无限风光,如今,整座城市却让它落寞无声。传承千年的夏布,还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历史总是令人唏嘘不已。

同龄人都走出浏阳,投奔外面的世界,只有她还在原地呆着。刘敏说,“没关系,我还有大地。大地的给予是最大的恩赐,只是太多人不懂珍惜,要么看不上,要么大肆浪费。而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乞丐,去向大地讨要恩赐,苦是苦了点,但至少我还能向大地讨到东西。夏布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夏布的产生就是苎麻的奇妙冒险。”

刘敏说,“每一片蓬勃生长的苎麻都有着天生的使命感,在日月变化中,等着造物者来开启它们的新生。”千年前,倘若祖先没有发现它们“会呼吸的纤维”特性,或许它们只能随着时光,静静地埋没在土里。

到了苎麻收获的时节,刘敏会和村里的婶婶叔叔们,去地里打麻。刘敏说,“大地是最忠实的造物者,永远不会亏欠每个热爱它的孩子。别小看了打麻,绝对是个技术活,一般人不到一会就累得腰酸,胳膊酸。这只是开始,撕麻才是真正的考验。”

单调和乏味的撕麻绝对考验每一个造物者的耐心和对夏布的忠诚度。看着苎麻在缝隙间变细变小,想到自己在完成对大自然的乞讨,所有的劳累与坚持都是值得的。“太辛苦了,很多年轻人都沉不下气,可是零零碎碎间才能出细活。”刘敏说。

越是传统工艺,机器生产越是无法替代。用手将草木纤维揉搓成薄而细的纱线,绝对是个费力的事情。刘敏说,“每天最多只能做40-50克,也就是1两左右。一双手不停地搓麻,原来嫩滑的小手早都长满了茧子。现实总是很骨感的。”我知道,这不起眼的动作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不想轻易丢弃的祖传手艺。

一般人不知道刷布的艰难。刘敏说,“刷布很讲究手艺,手艺不精就会断纱,费时费力,次品也多。天气好的时候,要一遍遍来回均匀地刷,这样才能防止起毛,增加夏布的硬度。刷一天,脚下的地都走平了,手上全是血茧。”

刘敏说,“线梭往复,手动脚踏,麻线成布,这种吱吱哑哑的声音仿佛把记忆也拉回了几千年前。只是机器还在,纺织的人群换了一波又一波。人少了,早日的热情也被冷却了。”

布言布语,刘敏坚守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夏布工艺,更是对夏布本身的回归与探源。她说,“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真正的艺术应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不刻意,不张扬,不端着,静静地呆在角落,但是只需要望一眼,你就知道它原本的模样,生活的灵魂。”

一布一茶席,一禅一世界。只需一匹夏布,方寸之间,就能呈现一种不经雕琢而又自然大成的茶席。

不少织工认为夏布不过是一块不起眼的布,采织也只是一个低廉的挣钱行当,有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将它神化,供奉在历史的记忆中。很少有人像刘敏这样深入浅出,用艺术的心态与艺术的眼光,做最接地气的有生活又有意境的夏布用品。

刘敏说,“大家都喜欢称我创造者、艺术家,其实,我只是一个乞讨者,一个大地的乞讨者,因为乞讨,我更懂得珍惜与守护。”

谭谭说

一花一世界,每个物质都有自身的机理,都是伟大的造物者。

刘敏所做的事情不过是,让物质回归生活的初衷,重新演绎物质的形、体、态。

就像刘敏所言,创造传奇的不是她,而是夏布本身。

夏布是如此,万物亦是如此。细细想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食、物、器,又何尝不是如此?你可曾这样想过?

相关专题:大地 生活

赞(4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