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新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在任何时候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需要这种能力和智慧。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一种客观规律,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倘若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构思的一篇小说,或是一场戏剧,自己就是那部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心情就会变好许多。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不如意。“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际云卷云舒。”既然悲观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守住乐观的心境呢?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必可尽人意;城市里的物质生活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躁音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辩证思维,对任何事情、任何东西,要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要学会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人活得快乐与否,全凭他主观意念所断定,它不取决于外在客观条件,而是取决于内在心理变化的历程。所谓“四季歌常在,人生景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快乐的人之所以永远快乐,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特别平顺,而是因为他能以坦然愉快的心情去看待人生的一切,快乐的人对于人生采取了一种看风景的姿态,自在从容;悲哀的人对于人生采取了一种长跑比赛的姿势,执著劳碌。
将人世的一切视作风景,便有忘我的神韵,一切只是花开花落,早晨黄昏,风吹柳絮,雁过天际,顺其自然而已。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其实快乐和际遇无关,“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学生颜回令人钦佩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面对艰苦的环境,不哀叹,不抱怨,依然自得其乐。一个人如果心灵强大,面对人生坎坷再落魄也会坦荡愉快,而如果没有这种力量,锦衣玉食万事如意也许会郁郁寡欢,单纯靠物质的极大满足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心灵问题的。
其实,快乐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快乐的秘诀就是找到内心的安宁。当你在锱铢必较患得患失的时候,快乐就从你掐算的指间溜走;当你不顾一切攀爬高峰的时候,快乐就在你毫不流连的沿途中遗失了。心中无我、完善大我、直面小我,留一方净土,存些许纯真,这才是快乐的源泉和动力,虽达不到仁者那样无忧,智者一般无虑,却也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