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说剑

时间:2015-08-05  阅读:770  作者:山月居士

史载,自黄帝在首山铸铜造剑,神州便有了第一把剑。这段记载是否信史目前已不可考,不过根据出土的文物可以得知那个时代炼铜技术已经出现。然而我猜想那时期的剑应该既短又质地脆硬,其王权和宗教的象征更多余实战用途吧。

到了商周时期,炼铜技术显著改善,剑也变得越来越结实耐用,只是因为铸造技术的局限,长度始终偏短,犹如匕首一般,又称“轻吕”、“径路”。现在有人考证出,华夏大地原本不产剑,剑是从四方蛮夷传过来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但是证据依旧不完整,也只能当做一种参考了。

这时期的剑大致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王族和贵族身份的象征;另一种则是军事用途。与后世武侠小说中的描写不同,此时的剑在战场上并不单独使用,而需与盾配合。两军交战时,士兵左手用盾牌格挡敌人的兵器,右手剑趁缝进攻。如果双方紧紧地贴在一起,那么盾后的士兵就用剑透过盾沿的缝隙来进行不断穿刺。

春秋末期,由于冶炼技术的提升,剑的长度迅速扩展,主要用途也由原先的自卫转变成了攻击。由于剑身的加长,剑柄的长度也由堪堪一手抓握变成双手齐握。士兵不再依赖于盾的保护,临敌时双手握剑,劈砍击刺,主动进攻。后世的文人曾有“刀如猛虎,剑似飞凤”的感慨,那是由于后世的剑在形制和用途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实在汉代以前,剑如猛虎,而刀讲究精准,犹如飞凤一般。然而这时期的剑依旧只在战场上绽放着血一般的光芒,充斥着过多的戾气,直到汉代“侠”的出现,才将这股戾气扫去大半。

汉代中叶,刀作为战场上的主要短兵已取代了剑的地位,剑更多地出现在文人雅士和侠客身上。唐代的裴旻和公孙大娘都是舞剑的绝顶高手,前者甚至被世人称为“剑圣”。李白十五岁学剑,师从裴旻,虽然不以“剑”闻名于世,可在当时是剑法仅次于其师的高手。这时候的剑刚刚离开战场,在文人和游侠的世界里绽放着夺目的光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秦汉先民的勇武已渐渐被文秀之风替代,剑也从战场逐渐走进民间和道门,并衍化出宗门剑术和道门剑术。至于明清,剑法也不再以取人性命为先,而是以截腕击臂为主,但求缴敌器械而不伤其性命。这个时期的剑已完全褪去猛虎的外衣,成为君子的象征。

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说剑是文人侠客身于物外的延伸,那么剑文化就是其内心的精神支柱。

有了剑,中国人从此在物与心的世界里不断转换。

相关专题:时期 技术

赞(5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