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重塑和改变我的人生
蒋东新
孩提时代,我就对《湖南日报》怀有一份虔诚和崇敬,因为我知道,那是从毛主席的家里(小时候我们都这样认为)印出来的;长大了,对《湖南日报》的敬意又添三分,因为我知道,那是中共湖南省委主办的机关报,是党的中枢和喉舌。现在,我对《湖南日报》除了敬重和爱戴外,更多的则是喜欢,因为她重塑和改变了我的人生。
记忆中我与《湖南日报》有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接触《湖南日报》,那是在我5岁时;第一次在班里朗读《湖南日报》上的优秀作品,那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向《湖南日报》投稿,那是在我16岁正读高三时;第一次在《湖南日报》上发表文章,那已经是我23岁时的事了。从小到大,我是沐浴着《湖南日报》的光辉一起长大的,这份报纸对我的启迪和教育之大、之深,也是我一生永远铭刻和谨记的。她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永远指引着我不迷失方向。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向《湖南日报》投稿时的情景。那时我正读高三,刚刚16岁,正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年龄,虽然在投稿的道路上我屡屡碰壁,稿子投得多,却如泥丸入海,杳无音信。但当时毕竟年轻气盛、少不经事,我非但没受到打击,反而越挫越勇,虽屡遭挫折、屡战屡败,仍屡败屡战、斗志昂扬,甚至不惜一切向我当时认为最神圣最权威的“领地”—— 《湖南日报》发起“冲锋”。那次我投的是一篇散文,大概写了有将近20页稿纸的样子,这可是代表我当时的最高“水准”,不是吹的,我简直把我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信寄出去以后,就天天盼啊盼,勾着手指头计算日子,果然不到二十天的光景我就收到了《湖南日报》寄给我的回信,信封很大、也很沉,我一下蹦起三尺高,心想大报毕竟有大报的气度和风范。瞧!这可是《湖南日报》寄给我的。可拆开一看,却是我的退稿信,内中还夹了张编辑先生热情洋溢的回信,大意是:来稿收悉,并已拜读,……作品可圈可点处较多,但写作基础还稍欠火候,希你一如既往地加强写作,多读书、多写作、多投稿……读着这位从未谋面但却对我寄予殷切期望的编辑先生给我的鼓励信,我心里暖烘烘的,先生对我文学和写作上的引导和指点,犹如暗夜里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激励了我的斗志,开启了我写作的新历程。
之后,我不再浮躁,不再冲动,不再好高骛远,而是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写作,在工作之余一头扎进书山文海里,拼命地汲取知识宝库中的“精华”,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沉迷浪漫多情的西方文明,遨游唯善唯美的古典文学,啃读精彩纷呈的现代精品,同时也认真研读各方面的报纸、杂志、资料等,尤其对《湖南日报》,我更高看一筹,把她当成我的知己朋友。渐渐地,我爱上了《湖南日报》,成了一个十足的铁杆《湖南日报》迷。通过学习和阅读《湖南日报》,我受益匪浅,极大地锻炼了我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深化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悟性,也为我的写作积蓄了丰盈的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湖南日报》瑰奇微妙的世界,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一则消息、一首小诗、一幅图片、一段精品美文、一篇恢宏大作,无论是风格迥异的各式 “长枪”“短炮”,还是时评、民生、时事、要闻、综合、理论研究等,无不闪烁着思想的睿智、文字的质朴、语言的精美、生活的气息,它们有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有的启迪我们对人生的理解,有的医治好了人们的难言之隐……无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脉搏。《湖南日报》中那些深深触痛我艺术思维的素材,一旦被思想的火花所照亮,就成了典型的形象和成功习作的第一颗种子,帮助我飞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艰难的笔耕不辍,我的第一篇处女诗作《屈原颂——写作端午》终于在我23岁那年变成铅字刊在《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上,这以后,我相继在《湖南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文化时报》、《青年知识报》、《湖南广播电视报》、《湖南农村报》、《永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多篇;在《湖南日报》上发表文章近10篇;参加各类征文获奖20余次,有的征文作品在获奖后还被全国多种选本收录。
值此《湖南日报》60周年大庆的日子,我在百感交集中不禁发出感慨:谢谢您,《湖南日报》!您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更是照亮我人生道路的“指明灯”。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