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新
“东新!你又有一篇稿子见报了,而且是省报!”朋友拿着样报兴冲冲地告诉我。“看,就这!”
我一看,竟然是《青年知识报》,一块小小的“豆腐块”,虽然不大,但那上面赫然印着我的大名。“嗨,真的,我终于能够在《青年知识报》上发表文章了,今晚我请客,我们哥们几个好好聚聚,庆祝庆祝一下!”
我不知是太欣喜还是太激动,竟不自觉地从眼角滚出了几颗晶莹剔透亮闪闪的“东西”,我知道那是泪水,而且流得很“苦”很“苦”。
说起我与《青年知识报》的交往,还得缘于一年前我在县图书馆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张装帧精美排版考究小有影响的“靓报”,便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而且还笃信《青》报定然与我有缘。于是痴痴地把我认为最得意之作寄给她,每晚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当然为此也彻夜难眠。虽然我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也发表了那么十来篇不像样的文章,但与《青》报,毕竟才刚刚接触,不知自己的稿子是否受欢迎?一封、两封、三封……十封寄去了,天天盼,月月望,但是稿子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这是怎么回事?我惶惑、纳闷?可能是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够,抑或是《青》报的用稿质量太高,又或许……想想以前,当初发表文章的时候不也是这样,自己一边泡着书堆里拼命啃名著攻书山,广泛涉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精髓与动态;一边咬紧牙关玩命地写玩命地寄,无奈总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后来看的想的写的多了,拉练出来的文字渐渐有板有眼,发表的概率也逐渐膨大。“我就不信,我一定要在《青》报上发表文章。”我暗暗下了决心。
文学之路并非花团锦簇随手可得,她需要付出无比艰辛的劳动,有时甚至血本无归。但文学就是文学,她是人们对斑斓多姿变幻迷离的生活艺术的反映,其敏锐的触角直指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还遥控着历史与未来。无论是“下海潮”抑或商品经济的“浪花”,均不会淹没我文学的巨舰,何况是如此小小的一点挫折。
既然已初涉文学之舟,鸣金收兵当然不乐意,激流勇进方为上策,即使弄得心力憔悴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也无怨无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的作品在《青》报上发表了,这是一个胜利,明天我必将在每一个明媚的日子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生活基因并不是完全由遗传主宰,环境母体的力量委实强大。在“格子”上毅然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虽然很累很累、很苦很苦,感觉自己的生活陡然充实美丽了许多,尽管前面的路仍很难走,尽管文学之“红杏”尚未出墙来迎我,尽管我现在还只是“小打小闹”,但我坚信,那一份美丽的期待仍然属于我,那一份美丽的期待仍然等待我。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