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是褐色,近看是紫色,仔细一看原来是在被雾霾锁住的城中依旧坚持站岗的士兵的脸。诚然,每当我们看到这种场景时,心灵总会被触动不已。
究竟是什么与此共鸣呢?
自我看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观念:危难出英雄,患难见真情。
可这又有何用呢?
老师说: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的形象。领导说:可以在社会中形成一股不轻言放弃,面对困难昂首直面的风气。外媒说:可以让外国人见证最真实的中国军人。
可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
近日,中日因钓鱼岛事件而关系急剧恶化,韩,缅,越,菲等纷纷开始反华,所谓的对华的半包围圈正式开始联立。它一小小岛国怎敢如此嚣张?有人说是因为有美国在它背后撑腰。而美国呢?他虽一泱泱大国,却因民族矛盾,政党冲突,社会动荡而焦头烂额,怎敢那般跋扈?
因为那真实的中国军人。
从忽必烈入侵欧洲时,中国军着那种不乏勇猛,暴戾以及勇于牺牲的精神就已深入人心,让其他列强为之战栗。
在朝鲜战场上,一位中国军人就以他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当他被一个营的美国士兵包围时,他全然不顾,甚至是无视《日内瓦公约》中的“优待战俘”一条,用对讲器冲着那一头的中国人,用美国人听不懂的中文大喊:向我开炮!最终,除了幸存的两名浑身是血的美国士兵,其他人全部都与那名中国士兵共赴黄泉。由此,中国士兵的作战方式可见一斑。至于董存瑞高举炸药包炸碉堡,黄继光舍身上前堵枪口这些老生常谈的的就更不用说了,感动之余,拿到就不会生出一种疑问吗?
为何他不用砖石来垒起炸药包?为何他不用狙击枪结束战壕里的敌人?
答案一:中国当时太穷了,没有这种东西。
答案二:用鲜血浇灌起的胜利更荣耀。
或许以上两种答案无一正确,但我却认为它反映了大半中国人的思想。可能当时中国既没能力去做,更不屑于去做。说以现在日本敢于向中国挑衅而中方迟迟不动手,其实我们还是有些投鼠忌器的。我们虽有上亿雄狮,可能在几十年前这还是一股令人生畏的的力量,可现在呢,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只能成为炮灰,一颗原子弹落下,连渣都不剩。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制造工具。面对风雨,人可以造屋,动物只能硬扛;面对河流,人可以造桥,动物只能淌水;面对山岳,人可以铺梯,动物只能乱爬。这就是区别。而如今,我们是不是已然忘却怎样做一个人?在危难前,我们在冠冕堂皇地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头可断,血可流,有何不可时,只能像动物一样以血肉之躯面对炮火的洗礼?难道发展科技而不流血面对胜利的战争是不可取的?难道中华民族要在他们引以为豪的牺牲精神前走向倾颓?
似乎窗外的雾还未消散,站岗的士兵换了一批又一批,遥远的天际闪过了一丝微光。至于孰是孰非,以及何去何从,路,仍然在我们的脚下。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