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是高三3班的,很高兴遇见你”。陈雪的回答中透着一股浓烈的英语强调。也许那个时候,骄傲的陈雪已经预感到自己现在会是和英语结缘了吧。
“那你该你认识张羽吧”?
“他是陈雪班上的同学,当然认识,你也认识他?”
“哦,何止认识,我们关系还不错呢,对了你叫什么名字呢?”。
“陈雪,你呢”?
“我叫李瑞”。
平时一直沉默不语、沉默得死寂的陈雪竟然冒出这么多的话,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来问他,而且是对一个陌生人,自己对自己的语言或多或少有些吃惊。
“我是10班的”。他小心翼翼的介绍着自己。
听到这话陈雪心中难免会有一点自卑,因为当时10班是好班,便是全年级尖子生的班级,便不太敢和他讲话,但又一想,是陈雪自己太过狭隘了吧,说不定还可以趁这个不多得的机会,向他讨教一些学习的方法呢,总算说服了自己,和他说起话来。然后大概相互聊了一些与高考备考有关的话题,这是毕业班的主题词,反正在陈雪的世界里曾经是这样,必须这样,也一直是这样,直到高中四年的正式毕业,只有一个话题,那便是高考,必须是。
当透过车窗看到那棵老树时,才发现陈雪已经到站了,印象不深,但却是她们的邂逅,像秋天里的桂花那样,桂花无香桂开落,风雨隔月谢匆匆。
第二章------海之蓝
为了足够争气,为了不食言,为了实现梦想,整天在成堆的题海中挣扎,化学、物理、生物、数学、英语还有语文,一张张考过的卷子在陈雪的精心整理提取后,分门别类地被陈列在课桌抽屉里,厚厚一沓。在释放心中的巨大压力时,小陈常常会写写诗歌和小散文,到现在都保持着那个的习惯,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习惯似乎成为陈雪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子静静的流淌着,泪水和汗水一并,汇成了蔚蓝色的大海。
那是200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当上完长达四个小时的自习,陈雪正要走出教室门口的时候,张羽同学递给陈雪题名为《等你在清华》的一本书。
“这是一个男生托我带给你的”。他一边把手中的书递过来,一边对陈雪如是说。
陈雪很是吃惊,一边接过他手中的书,一边问他:“谢谢啊,不过,这是谁交给你的呢?”
他带着诡异而神秘的笑容,用俏皮而又郑重的腔调对陈雪说:“我一个好朋友,你们认识的,你见过他”。
陈雪翻开书的扉页看到了一个英文名,始终不见中文名是什么。
“还是你快告诉我吧,不要兜圈子了”。
陈雪知道他素爱拐弯抹角地跟同学们开玩笑,在陈雪的追问下,方才得知了这位神秘的借书人,便是那个在汽车上莫名遇见的同学,终日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陈雪,满脑子里都是元素周期表,都是能量守恒定律,都是数列,都是诗词鉴赏,都是过去分词,当时似乎没有什么空隙可以让给一个名字,竟然把那个名字给忘记了这时,初遇的场景回映在脑海中。记忆力好的同时,也不好,大概算是一种好事吧。
向送书人致谢后,陈雪便接下了这本书,临走时把它带回了宿舍,虽然已经非常疲惫了,但还是迫不及待的翻开来看,却不小心一张纸片飘落在地面上,那是一张精美的笔记本纸条,淡淡的蓝色,像是想象中海洋的颜色,比晴空的色彩稍微深一些,上面写着一句留言。
隐约记得说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陈雪们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可以共勉,愿飞鸿携带陈雪们彼此在高考备战中的鼓励之类的话,对于沉浸在古诗词鉴赏复习中的并喜好文言诗词的陈雪来说,“鸿雁”一次竟然令她在枕头边存放的一本诗词精讲的书中翻阅了许久,才知道在古代,飞鸿指的是书信的意思。
陈雪细细翻开目录来看,书中大概介绍的是一些从清华大学走出来和正在清华就读的人们书写的心路历程。那个时候,一颗心完全被眼下那个高考所占据着,当然烦躁的时候,会写写小诗记录下冬天的严寒,雪花的美丽,因为高考是陈雪通向理想的一道阀门呵,就像备考征程,诗句中陈雪觉得每个人都是战士。即便如此,这些离陈雪还稍显遥远的大学生活一时并不能构成吸引力,便没有细细翻阅下去。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