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十一中秋双节来临,我有幸观摩了一下本市的火车站和客运站人员流动情况,人声鼎沸,人头攒动这样的词语虽说概括全面,但在急于想要回到自己家里的各位旅人面前,这种词语多像是铁锅里的炖鸡肉,让人望眼欲穿的同时,却又备受热烈的煎熬。
我去送一位大学时期同寝室的朋友,一个很美的姑娘,我跟她说,一进到这候车室里,我第一感觉就是头发丝都觉得麻,到处都是人。她笑盈盈的看着我说,所以你是幸福的,你家在本市,工作在本市,比我们好很多。的确,如果不比较我就不知道我有多幸运,她家是东北的一个稍偏远的城市,临近长白山,在我家乡的城市读书后辗转到北京工作,那工作也是不定期出差,或者调派,她叹气的对我说,东北人在北京那样一个大城市,口碑普遍不是很好,首先当地人会惧怕东北人的脾性,觉得粗鲁,暴躁是我们的代名词。再有就是他们带有一些本地保护主义的思想,毕竟你是外来人,很多东西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公平。
她向我抱怨着行囊很多,我指着不远处的那几个类似农民的身边,那才叫大包小包都带走,肩上扛着一个大背包,满满的像是要炸开了,我很怀疑那个中年妇女究竟有多大的力气,竟然能负载那至少有30斤以上的物品。并且嘴角上带着一点微笑,那微笑在我看来有点诡异,因为我不能理解,那么沉重她还在笑。
身边的一个青年男孩打着电话,听的出他很不高兴,向家里抱怨,我说我不回家,你们偏让我回,你看连票都买不到!说到激动处,还跺了两下脚,我看着那个男孩对着我美貌的室友无奈耸耸肩,我说,原来是不想回,却有人惦记让你归。
我送她到客车上,看着周围依然不停脚步的各位乘客,以及像我一样送亲朋好友的路人,忽然从一个个看似有些麻木的脸上找到了一丝血色,那里有对家里的惦念,至少有着要去找到归属的欲望。
不禁想到一句东北的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外面再舒适,那毕竟不是你的家,容纳不下浓郁的亲情和淡然温暖的爱情。
归吧,归吧,速归。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