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多年,也许是习惯了说谢谢。也是猛然间发觉,在我的老家,那个贫困和有点偏避的小山村,我很少听见过“谢谢”两字。
在儿时的记忆里,邻里之间互借东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借劳动工具借针线借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也会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什么忐忑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用不用?借给我把路边那块地犁下,再不犁就晚了。”
“他大婶,我家的线不知丢哪去了,你有没有?借我缝下衣服。”
“前几天去赶集,忘了买盐,今日才发现没有了,先给我拿点。”
被借者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家跟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你真勤快,刚停雨,太阳还没出来,你就犁田了。”
“针有没有?看得见穿针冇?要不我帮你穿上?”
“我也经常忘事,这包盐你先拿着用,不用还了。”
可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还犁的会高声问:“他大叔,犁用完了,放到哪里呀?幸亏犁得及时,要不赶不上播种了。”犁主人会让还犁的上家坐一会,忙着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你看你,这点东西还拿过来,真见外!”被借线的主人略带责备的说。
还线的主妇会说:“上次打工回来的二女儿给我带了几陀线,要冇有,我也不会还你。”
借盐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俺妈说,俺家买盐了,来还给大婶。”大婶会拽着孩子给他找点东西吃,碰上家里宰鸡,非得拿只鸡腿不可。
在经常的借和还中,他们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彼此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在乡亲们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拗口、浅显、夸张。说出来,好像疏远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也变得生分了。
上次回家,奶奶身体不好,我回去看她,见邻居大娘也来看望,还拿了些橘子、苹果。大娘离开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大娘了!”大娘愣了一下,责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
高中毕业后,我就出来了,走了不少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了在接受了别人的关心帮助和问候祝福后慢慢的学会了真诚的说谢谢。
现在的城市越来越大,楼层也越来越高,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挤入城市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钢筋水泥、防盗门猫儿眼也阻挡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远没有乡下这般的清静自然,这也是我们年迈的父母为何痴痴眷恋着乡村、依恋着土房瓦房而拒绝在城市、不愿意生活在装饰豪华的商品房的根源。
“欠点人情更有情”,深居闹市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该怎样尽一份孝心还父母一个健康幸福、快乐自然的晚年呢?邻里间是不是可以不拘小节?是不是可以不戴有色眼镜、不随意拒绝邻里的热心与帮助呢?你来我往不也可以像乡下那样亲切自然了呢?
“微笑是最简单的感动。”感恩在心,心中的感动、感激,并不是每次都要说“谢谢”。而是你对我三分好、我对你五分好的真诚,是上次我借给我盐、下次我拿给你蛋的简单,是这次有事你帮我、下次有事你找我的信任……让我们一起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铭记在心,让我们牢记“饮水之源”的道理,敞开心扉、撇开偏见,坦然接受他人的关心、适时感谢他人的帮助,热情关心他人的困难、大胆释放自己的爱心……
如果这个城市、这个社会彼此都能不言谢而又彼此心照不渲的满怀感激,在你来我往中给予彼此更多的信任、照顾、关心、帮助,并将这份真心与坦诚给予更多的邻里乡里,我们的社会秩序还能不井然?我们社会关系还能不和谐?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