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也是最聪明的动物,人是这么认为的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这些奔腾不息的思绪缠绕在一起,却又分开许多枝桠。
有人说,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或时机都会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他周围的环境也会因此变化,变得些许黯淡,亦或些许愉悦。临着这些物象,心中的情思又怎能不抒发,寄托到他们身上呢?赋予是一种伟大的手法,用悲伤去看风景,景色也会和你一起悲伤;用欢快去看风景,景色也会和你一起欢快,极为普遍的,人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似乎没有人考虑到,他们是否真的有悲伤,是否真的有欢快,无人知晓,也无人在意。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似乎并不是那么妥当。
有句古话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在风景前感慨作赋,强把自己的悲伤加之于上,以此来衬托你的伤感,难道不有点自私吗?
这个疑问是孤立的,是受排挤的。古今中外,有多少极其擅长这样的手法,也因此受到褒扬的文人墨客。这样的手法,就这么沿袭下来,早已成为佳话,没有人敢于打破。是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那些作家们不都是这样的嘛。
也许几年之间,有人曾想过:我悲伤时的看到的景色,真的也在和我一起悲伤吗?是不是他很快乐,还是在嘲笑我?它是不是并不是像人们杜撰的那样极具感性呢?
我想说,这样的人很少,从前很少,现在很少,将来也依然会很少。他们的情思很细腻,能够设身处地的想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对一个你完全捉摸不透的物象。
但是这样的人是永远存在的,在这个充满“给予”的世界里,只有他们还能依稀的记得,这些物象,不是一个个受体,承受着来自世界的人们无尽的情感和思绪。
他们有思想,但是不应该由你来撰写,他们的英姿,他们的摇摆,他们的神情,即便是他们的凋零,也都足以表达对于来到这个世界所感到的喜怒哀乐。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