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高中时参加作文竞赛遇到的一个作文题目。当时,我眼前一亮,简直被这题目给迷住了,提笔便写:
“我以我的眼睛观察这世界,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我依稀记得自己写了那位爱笑的盲女孩拄着拐杖,在地上敲出了动听的声音,还写了图书馆前那捧着书本坐在玉兰树下晨读的少年……
于那时的我而言,这世界恰如一幅渐渐展开的画卷,美丽而神奇,吸引着我走近。
如今,时隔多年,突然记起这个题目,我却犹豫了,有太多的遗憾涌上心头,这世界于此时的我而言,还会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吗?
我记起了几个画面,在记忆深处,它们由模糊而变得清晰起来。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那时,我师专毕业分配到乡村中学还不到两年。
我和莲,还有学校里的两位男同事,沿着乡村小路慢慢地走,聊着与爱情无关的话题。一路上很寂静,仿佛只听见我们的声音,而路旁的柏树形状怪异,月光下的树影显得有些阴森。我想起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写树影的句子——峭楞楞如鬼一般。当时,我们的课本上删掉了这句话,语文老师讲课时补充了,只是我颇感疑惑,朱先生为什么用如此的比喻?这与课文整体的美感不协调呀,而在那一刻,我似乎领悟到了。
境由心生。先生不也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吗?
而那怪异、阴森的柏树影子一直挥之不去。感觉它就像我那不可预测的未来!当时的我,是那般的幼稚,一点小事就足可以让我多愁善感好几天。远离了父母,听不到他们的叮咛;我有倾慕的人,却只能深藏内心,我等待的表白迟迟不肯到来。未来,是迷茫的,遥不可及的。幸福,仿佛总是藏在山的那一边,不肯眷顾我。
那是一个忧郁女孩的精神世界。
那时的日记,淋漓着雨意,湿漉漉的,又是隐晦的。
旅途中的一处灯景。
车开过吉安时,我醒了。此时,车窗外,星与灯辉映着,是远处大桥上的路灯吧,那景,让人觉得遥远而又亲切,就如那些不真实的感觉,可也让心灵迷失了许久。我忍不住在心里呼喊:“多美的景色!”此刻,那个我喜欢的人也在车上,说来好笑,我们所在的城市那么小,两人却难得一见;而在异地,我们竟相遇了,竟还是乘同一辆车回家。他也是醒着的,因为,他也在凝望着窗外。远处灯景绚烂,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而我们,最终成为陌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记得那一次,我在白纸上随意写下一句“过尽千帆皆不是”,他一看,说知道是谁写的,于是,学理科的他完整地背了一遍这首《梦江南》,让我暗自惊诧。他说是看了我的《唐宋词选释》,那么,他注意到了吗?我在有着这首词的那一页,夹了席慕容的那首《悲喜剧》,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几句: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
斜晖中你的笑容
那样真实
又那样的不可置信……”
到如今,他清爽的笑容已无处可觅,而那本《唐宋词选释》里,仍然夹着那首《悲喜剧》,提醒着我,还有那样一段往事,曾有那样的一个人,他与我的心灵那样接近,却注定了只能擦肩而过,就如这旅途中的那处灯景,一闪而过。
美丽的烟花绽放之夜。
那已经是教书的第六个年头了,少了初时的锋芒,更少了那份偏激,取而代之的是包容和欣赏。与学生在一起,他们的坦率和单纯每每让我自愧弗如。
那一天我们正上晚自习,讲课之时,窗外竟出现了美丽的烟花,学生们忍不住轻喊起来,我笑了,叫他们围在窗前欣赏烟花,我则站在讲台上,有学生扭头看到了我,忙拉我到窗前观看,群放的烟花,化成千万颗流星坠向地面,美到了极致,学生们轻轻地唱起了《流星雨》,那一晚,我们都为美而震撼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