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图书馆的文学书架上发现了韩寒的《五年文集》摆在很显眼的位置,就在鲁迅文集的左边。书本是新的,心情豁然开朗,之前一直没有读过韩寒的文章,久仰此人的大名,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书本,在教室里细细地品读。
之前最崇拜的偶像就是鲁迅,但是现在我发现我不应该这样子,因为我认识了韩寒。高中经常听语文老师讲,鲁迅的文章永远都不会过时,我也很喜欢鲁迅的文章。然而,看了韩寒的文章以后,我发现,鲁迅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在那黑暗动荡的年代,我们需要鲁迅,今天的我们也需要鲁迅。也许很矛盾,既然不适合为什么又要呢?就好比年轻的硕士嫁给老教授,明明是两代人,却走在一起。其一,鲁迅生活的年代,决定了他的文章必定激起爱国志士满腔热情。然而,今天的时代是发展,而不是拿起枪杆战斗。我们中国人提倡和平发展,鲁迅的文章未必能达到那个时代的效果。其二,鲁迅的文章对历史、文学、国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时代总是在变化着,如果说今天鲁迅的文章的地位和当年他所处的年代在同一个地位(本人还没有查过资料,或者说从鲁迅的文章进入语文教材说起),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和他所处的年代有什么区别。
这里我没有要抹杀鲁迅文章的意思,而是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觉得之所以把鲁迅的文章放在语文教科书的重要位置无非就是希望国人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记住民族的耻辱。然而,说热爱国家这些字的或许只有在学前班、幼儿园里才会听到。现实中的我们更多的是在乎生活、素质。然而,我们的素质呢?一天天的下去。因为我们读鲁迅的文章更多的是应付考试,放在文学的位置会更高,就像韩寒所说“现在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人在学校里的所谓思想品德和这个人真正的思想品德完全没有关系的地步”。其实不防说,一个人对鲁迅文章的理解和爱国完全没有关系,就像不能哪林彪和雷锋来比谁更爱国。
为什么我们的素质会降下去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纵观学了13年的语文,其一,语文本来就和别的学科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如果一个小学生的语文不及格,老师同学会认为这是一个差生。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很厉害,那么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其二,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死去的人的文章居多,即使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还在人世,也是老一辈的。是问,一个已经不在人世的人怎么会知道今天的人需要什么呢。起码他写的文章是针对他当时的处境的,只是巧合,我们喜欢上了他的文章,用上了他的文章。而从头到尾,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用过去是东西。却不敢用我们现在创造的东西,更加现实的东西。每次上课语文老师都是说“批判了对现实的不满”(这里的“现实”都是封建社会时期的)。然而,什么时候才能说一声“批判了对80后,对90后,对当今的制度的不满”。
不管是韩寒还是别的作家,他们有很多文章都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或许他们的文章不是最好的,但是不会不好到没有一篇比得上我们的前人的吧。我们需要偶像,我们需要现实一点的偶像。我不觉得一个人读过去的文章会冲动到拿起枪杆,相反我们只是在欣赏,就像我们在欣赏李白的诗句的优美,而达不到和他一起伤心的境界。相反,如果我们读韩寒或当今的作家的文章,我们会感觉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或为之高兴,或为之愤慨。只要他们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跟着他们走又何妨呢?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