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

雅赋网 > 文章阅读 > 励志文章 > 正文

岭师“同心燃梦”突击队 | 不顶之柱,不息之脉

时间:2025-07-16  阅读:10  作者:岭师同心燃梦
晨光漫过德城镇的旧瓦檐,我穿过刻着“棂星门”三字的石坊,脚下泮池的水纹漾开,倒映着元代的云影。这便是德庆学宫了——岭南最古老的孔庙,自北宋祥符四年(1011年)的琅琅书声中走来,静立西江之滨已逾千年。

绕过泮池仰圣桥,大成殿的轮廓赫然入目。十九米高的重檐歇山顶如大鹏垂翼,灰瓦覆顶,脊饰上鲤龙相戏,暗喻“鲤跃龙门”的夙愿。殿门开启的刹那,我蓦然屏息:四根金柱如擎天之手托起座斗枋,其上十二朵溜金斗拱层叠绽放,竟将井口天花板悬于虚空——这便是名震天下的“四柱不顶”奇观。讲解员指点柱顶:“雷公柱的设计,实为消弭跨步电压的智慧。洪水雷火频袭岭南,先贤早将防灾之思筑进梁椽。” 轻抚冰凉的木柱,指间似触到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时工匠手心的温度。

绕至东院,明伦堂内仿佛仍有朱熹训诂的余音回荡。当年此处讲堂敞开,端溪县令许鉴在此建濂溪书院,苏东坡的墨迹曾映亮三洲岩。忽闻孩童笑语传来——恰逢秋祭筹备,几名学童在杏坛前执笔摹写“仁”字。导游笑言:“每逢孔子诞辰,开笔礼的朱砂会点上学童眉间,千年文脉就此苏醒。” 这学宫早非静止的遗址,廊下新设的孔子文化展厅里,西江流域的耕织器具与礼乐器并列,历史在竹篾铜弦间汩汩流动。

立于仰圣园回望,大成殿的夔纹脊饰在夕照中如镀赤金。想当年李方华院士幼时或许也曾在此仰望雷公柱,四柱不顶的匠心,恰似德庆文脉的隐喻——不囿于形制之限,方能托起文明的天穹。离宫时棂星门火焰状石柱灼灼如炬,恰似这古学宫在当代的重生:当建筑成为容器,盛放的便是永恒不灭的向学之心。

相关专题:大成 孔子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文章大全励志文章